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
三年級上奧數教材17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1
(二)減法中的巧算。
1.減法的性質
(1)一個數減去幾個數的和,等于從這個數里依次減去和中的每個加數。
一般的,有?a-(b+c+d)=a-b-c-d
反之,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幾個數的和。
一般的,有?a-b-c-d=a-(b+c+d)
(2)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于從這個數中減去差里的被減數(在能減的情況
下),再加上差里的減數;或者先加上差里的減數,再減去差里的被減數。
一般的,有?a-(b-c)=a-b+c
或?a-(b-c)=a+c-b
(3)幾個數的和減去一個數,等于從任何一個加數里減去這個數(在能減的情況
下),再同其余的加數相加。
一般的,有?(a+b+c)-d=(a-d)+b+c
=a+(b-d)+c
=a+b+(c-d)
為了幫助同學們記憶,我們可以簡要地概括如下:
104
第一,在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中,如果算式中沒有括號,計算時可以帶著符號
“搬家”。
一般的,有?a-b-c=a-c-b
a-b+c=a+c-b
第二,在加、減混合運算中,如果括號的前面是“-”號,那么,去掉括號時,括
號內的減號變加號,加號變減號;如果括號的前面是“+”號,那么,去掉括號時,
括號內的符號不變,一般把這種做法叫做同級運算去括號的性質。
一般的,有?a-(b+c)=a-b-c
a-(b-c)=a-b+c
a+(b+c)=a+b+c
a+(b-c)=a+b-c
例?3?巧算下列各題:
①5283+1396-283
②4325-1347-325
③4328-(328+497)
④8495-(495-287)
105
⑤1825+(175+348)
⑥576+(432-176)
⑦1242-396
⑧1243+998
分析:①、②題可利用“帶著符號搬家”的性質,使運算簡便;③~⑥題可利用
“去括號”的性質,其中⑥題去括號后再帶著符號“搬家”,這樣可使運算簡便;⑦、
⑧題可先把減數或加數“轉化”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再利用“去括號”
的性質進行運算。
解?①5283+1396-283
=5283-283+1396
=5000+1396
=6396
③4328-(328+497)
=4328-328-497
=4000-497
=3503
②4325-1347-325
=4325-325-1347
=4000-1347
=2653
④8495-(495-287)
=8495-495+287
=8000+287
=8287
106
⑤1825+(175+348)
=1825+175+348
=2000+348
=2348
⑦1242-396
=1242-(400-4)
=1242-400+4
=842+4
=846
⑥576+(432-176)
=576+432-176
=576-176+432
=400+432
=832
⑧1243+998
=1243+(1000-2)
=1243+1000-2
=2243-2
=2241
這里應注意:同級運算有“去括號”的性質。反之,同級運算也可以“添括號”,
這樣有時可使計算簡便。總之,通過改變運算順序和利用運算性質,可使運算簡便。
2.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巧算
例?4?計算?4000-5-10-15-…-95-100。
分析:通過觀察可知,題目中的減數可以組成等差數列,所以,可先求這些減數
的和,再從被減數中減去這個和。
107
解?4000-5-10-15-…-95-100
=4000-(5+10+15+…+95+100)
=4000-(5+100)×(20÷2)
=4000-105×10
=4000-1050
=2950
小結:當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這些減數能組成等差數列時,可以先求這些減
數的和,再從被減數中減去這個和。
例?5?計算?83+82+78+79+80+81+78+79+77+84。
分析:當許多大小不同而又比較接近的數相加時,可選擇其中一個數,最好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數作為計數的基礎,這個數叫做基準數。再把大于基準數的
加數寫成基準數與某數的和,把小于基準數的加數寫成基準數與某數的差的形式,最
后再利用加、減混合運算的性質進行簡便計算。本題的基準數選為?80。
解?83+82+78+79+80+81+78+79+77+84
=(80+3)+(80+2)+(80-2)+(80-1)+80+(80+1)
+(80-2)+(80-1)+(80-3)+(80+4)
=80×10+(3+2-2-1+1-2-1-3+4)
108
=800+(3+2+1+4)-(2+1+2+1+3)
=800+10-9=800+(10-9)
=01
小結:當許多大小不同但彼此又比較接近的數相加時,可選擇其中一個數,最好
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作為計數的基礎,再找出每個加數與這個數(基準數)
的差。大于基準數的作為加數,小于基準數的作為減數,把這些差累計起來。再用基
準數乘以加數的個數,加上累計差,就是答案。脫式計算時可簡略如下:
原式=80×10+(3+2+1+4)-(2+1+2+1+3)
=800+10-9
=801
練習一
1.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
①729+154+271
②7999+785+215
③8376+2538+7462+1624
④997+95+548
109
2.求和:
①3+4+5+…+99+100
②4+8+12+…+32+36
③65+63+61+…+5+3+1
3.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
①516-56-44-16
②8216-6734+2734
③5723-(723-189)
④2356-(356+187)
⑤723-800+277
⑥576+(257-176)
⑦756+478-156
⑧526-189-126
《找駱駝》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于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文章開頭并不急于講明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征,(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欲望。
學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過程與方法】:
小組合作,勾畫重點詞句、填寫表格、在多樣化的
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四、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欣賞兒歌《駱駝》導入新課。
2、師生共同板書,讀課題,強調輕聲的讀法。
3、看到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4、簡單說說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要求:自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長句、一下子讀不通順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
2、檢查初讀情況
(1)、齊讀、開火車讀詞語(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正音)。
(2)、說說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11個)
3、看視頻聽讀課文思考: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學生反饋:(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經老人(指點),(找到)駱駝的事。
(三)、簡單學習閱讀提示
1、集體朗讀閱讀提示
2、說說閱讀提示提出的問題:
(1)、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四)、細讀感悟,解決問題
1、分小組學習,自讀討論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勾畫在書上,并填寫表格。
2、集體探究,細讀解決問題。
(1)、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①、抽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課件同步展示。(左腳跛馱著蜜和米缺牙)
②、把幾個特點連起來說一說。(同桌互說、集體說)
③、分角色朗讀
a、師讀商人,生讀老人。
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體會商人的心情變化:著急——高興——憤憤)
b、男讀老人,女讀商人
(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課文的哪個
部分告訴我們的?(10自然段)
②、再讀,注意讀出不緊不慢的語氣。
③、理解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課件同步展示:腳印左淺右深路上左蜜右米樹葉上的齒?。?/p>
④、再讀,同桌互相交流,在交流中用上“……因為………所以……”
⑤、再一次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好這段話。
3、商人找到駱駝了嗎?齊讀最后一段(果然找到了)。
五、分角色朗讀全文(男讀商人,女讀老人,敘述部分由師讀)
六、說說學習了課文你收到了什么啟發?有什么收獲?(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七、布置作業: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16找駱駝
老人看到知道特點
腳印左淺右深左腳跛
路上左蜜右米馱著蜜和米
樹葉上的齒印缺牙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課時 3
1、教學過程
商人聽了老人的話,是怎樣去找的呢?我們來學最后一段。
2、學習最后一段
默讀課文,思考:商人聽了老人的話是怎樣去找的?
“指點“是什么意思?老人指點商人什么?(引導啟發遇到困難,不要著急,要多動腦筋,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一定會找的辦法)
“果然“是什么意思?
商人開始找不到駱駝,現在按照老人的指點找的了駱駝,這時他會怎么想?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要仔細觀察,善于動腦子、分析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分角色朗讀課文
2、全文總結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1)先復習《蜜蜂引路》一文,預習本課,進行聯系比較學習。
(2)學習生字詞,能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
(3)在熟讀,分角色讀文的基礎上,學會用心觀察周圍事物,認真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心觀察周圍事物,認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老人是怎樣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發現駱駝的特征的。
三、教學難點:
學會初步的分析、推理,了解故事發展的順序,啟發學生思維、想像,對學生進行觀察與思維的訓練。
四、課前準備
師生分頭搜集一些測試觀察能力的圖片,也可制成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觀察畫面,激趣導入
①教師引述:老師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圖片,它能測出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強不強。同學們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圖片或顯示課件內容,開展觀察競賽活動。
③教師導學: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墩荫橊劇愤@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①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全文。
②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課文內容。
A、老師出示問題。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師提出要求:看誰課文讀得認真,看誰問題答案找得準確、完整。
C、學生按問題提示和要求,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幾位同學把尋找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漸補齊。
三、根據線索,比較異同
①啟發學生思考。看了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以后的表現,你覺得他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換一下看法。
②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交流要點:
a、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后,可能因為心急,到處亂找,結果沒找著。
B、這位老人在走路時能留心觀察,所以發現了路上的駱駝腳印、腳印的深淺和方向、路邊的蜜和米,以及駱駝啃過的樹葉上的牙齒印等。
這位老人還能根據觀察到的情況認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駱駝的許多特點。
③組織學生評價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四、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①小組內分配好角色,討論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然后開展角色朗讀,并互相評議。
②展示角色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最好。
《找駱駝》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具準備:
小黑板、圖片、頭飾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片,激趣導入。
1、同學們,老師今天準備了一份禮物給你們,你們能猜到是什么嗎?猜不到吧,那老師現在就告訴你們,是一些精美的圖片要送給大家欣賞欣賞。這些圖片都能測試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同學們想不想比一比高低?(學生欣賞圖片)
2、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找駱駝》這個故事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小黑板的問題。 小黑板:(1)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2)老人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用“?”畫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老人風過商人丟失的駱駝嗎?(沒有)那他怎會知道的這樣清楚?
4、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聯把老人的觀察和判斷連成一段話。
5、說了這么久老人,下面我們來說說故事中的'另一個人物?商人。商人在故事中的情緒是怎樣變化的?(著急?生氣)哪個詞說明商人生氣了?(忿忿)商人忿忿地說了什么?“哄”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商
1、學了課文后,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商人又是個怎樣的人?
2、如果你看到找駱駝的這一幕,你想對老人或者商人說些什么?
3、如果你是商人,在找到駱駝后回來的路上又遇到老人,你會對老人說些什么?
四、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同學們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那我們就把它讀一讀,演一演。(先分角色朗讀,后帶頭飾表演)
五、總結全文。
學了這篇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
六、作業:
課后把課文演成課文劇,評選最佳演員。
板書設計:
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左腳跛 又看見 路邊有密和米 馱著密和米 還看見 樹葉上的牙印 缺了顆牙齒
觀察 ---------- 判斷
教學重難點: 6
認真揣摩老人是如何推斷駱駝的特點的過程,學習老人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的好品質。
三年級上奧數教材23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7
142
驗算:為了保證解題的正確,可如下驗算:
(1)8+32=40(歲)
(2)32÷8=4(倍)
計算結果符合已知條件,所以解題正確。
例?2?甲、乙兩架飛機同時從機場向相反的方向飛行,3?小時共飛行?3600?千米,甲的速
度是乙的?2?倍,(圖?2),求它們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與解?畫線段圖如下:
已知兩架飛機?3?小時共飛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兩架飛機每小時飛行的航程,
也就是兩架飛機速度的和。由圖?2?可以看出,這個速度和相當于乙飛機速度的?3?倍,
這樣就可以求出乙飛機的速度;再根據乙飛機的速度求出甲飛機的速度。
(1)甲、乙兩架飛機每小時的航程(速度和)是:
3600÷3=1200(千米)
(2)乙飛機的速度是:
1200÷(2+1)=400(千米)
143
(3)甲飛機的速度是:
綜合列式計算:
400×2=800(千米)
3600÷3÷(2+1)=400(千米)(乙速)
400×2=800(千米)(甲速)
答:甲乙飛機的速度分別是每小時?800?千米、400?千米。
請你參照例?1?自己進行驗算。
例?3?弟弟有課外書?20?本,哥哥有課外書?25?本。哥哥給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課外書
是哥哥的?2?倍?
分析與解?畫線段圖如下:
在觀察圖?3?的基礎上,可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哥哥在給弟弟課外書前后,題目里不變的數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給弟弟多少本課外書,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144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課外書看作?1?倍,那么這時(哥哥給弟弟課外書后)弟弟的課
外書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課外書的幾倍?
在思考以上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再求哥哥應該給弟弟多少本課外書。根據條件需
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課外書。如果我們把哥哥剩下的課外書看作?1?倍,那么這時
弟弟的課外書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課外書的?2?倍,也就是兄弟倆共有的倍數相當于哥
哥剩下的課外書的?3?倍,而兄弟倆人課外書的總數始終是不變的數量。
(1)兄弟倆共有課外書的數量是:
20+25=45
(2)哥哥給弟弟若干本課外書后,兄弟倆共有的倍數是:
2+1=3
(3)哥哥剩下的課外書的本數是:
45÷3=15
(4)哥哥給弟弟課外書的本數是:
25-15=10
綜合列式計算:
25-(20+25)÷(2+1)
=25+45÷3
145
=25-15
=10(本)
驗算:(20+10)÷(25-10)=30÷15=2(倍)
(20+10)+(25-10)=30+15=45(本)
驗算的結果符合已知條件,所以解題正確。
答:哥哥需給弟弟?10?本課外書。
例?4?甲、乙兩個糧庫原來共存糧?170?噸,后來從甲庫運出?30?噸,給乙庫運進?10?噸,
這時甲庫存糧是乙庫存糧的?2?倍(圖?4),兩個糧庫原來各存糧多少噸?
分析與解?畫線段圖。
根據“甲、乙兩個糧庫原來共存糧?170?噸,后來從甲庫運出?30?噸,給乙庫運進
10?噸”,可求出這時甲、乙兩個糧庫共存糧多少噸。
根據“這時甲庫存糧是乙庫存糧的?2?倍”,如果這時把乙庫存糧作為?1?倍,那么
甲、乙庫所存的糧就相當于乙庫存糧的?3?倍,于是可求出這時乙庫存糧多少噸。進而
可求出乙庫原來存糧多少噸。最后就可求出甲庫原來存糧多少噸。
146
(1)甲庫運出?30?噸,這時甲、乙兩個糧庫共存糧食噸數是:
170-30=140
(2)給乙庫運進?10?噸,這時甲、乙兩個糧庫共存糧食噸數是:
140+10=150
(3)這時甲、乙兩個糧庫共存糧相當乙庫存糧的倍數是:
2+1=3
(4)這時乙糧庫存糧噸數是:
150÷3=50
(5)乙糧庫原存糧噸數是:
50-10=40
(6)甲糧庫原存糧噸數是:
170-40=130
綜合列式計算:
(170-30+10)÷(2+1)-10
=150÷3-10
147
=50-10
=40(噸)(乙庫)
170-40=130(噸)(甲庫)
驗算:
(1)130+40=170(噸)
(2)(130-30)÷(40+10)=2(倍)
答:甲庫原來存糧?130?噸,乙庫原來存糧?40?噸。
想一想:如果不用上面的方法求甲糧庫原來存糧多少噸,還可以怎樣求?你能根
據下面的算式講一講這樣列式的理由嗎?
(170-30+10)÷(2+1)×2+30
“和倍”問題的解題要點
和÷(倍數+1)=小數(較小的數,即一倍數)
小數×u20493X數=大數(較大的數,即幾倍數)或和-小數=大數。
《找駱駝》教案 8
11、找駱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以及所表現的不同心理。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4、感悟“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培養愛觀察、愛思考的品質。
重點難點:
1、理解老人是怎樣由觀察到的現象推斷駱駝的特點的。
2、感悟“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培養愛觀察、愛思考的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師:同學們, 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載重。 風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灘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誰嗎?
2.看圖 師:是啊,它就是駱駝。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著“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們。 可是一位商人卻丟失了一只駱駝,可著急了,今天,我們和他一起來找駱駝。板書:找駱駝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這個故事里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
師: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么問題?
問題一:駱駝有什么特點?
問題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這些特點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2、師: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并且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3、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詞
理解:“走失”和“丟失”的區別
A、先讓學生說一說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師: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體出示: 《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 ,經老人( 指點 ),( 找到了)駱駝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師:請同學們對照表格默讀課文,把駱駝的特點用“~~~~”畫出來,把老人是如何 發現的用“――――”畫出來。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老人觀察到了什么? 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腳有點跛,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左馱蜜,右馱米。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缺了一顆牙齒
2、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學生匯報)
3、你們能不能用“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語把剛才我們看見的和我們判斷的連起 來說一遍? 因為老人看見路上的腳印左淺右深,所以他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因為老人又看見……,所以知道……因為老人還看見……,所以知道……
4、句式比較,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師: 同學們,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最終找到駱駝了嗎? (找到了) 你從文中哪個詞知道的? (果然)
師:你們真聰明,大家看看, “果然”還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詞來代替?(真的,的確)
師: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呢?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老人說點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 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進而指點商人找到駱駝。 )
師:那么,你又想對商人提醒點什么?
5、 師: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啟發?(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說。 )
四、再讀課文
1、想象,再讀課文
師:從現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們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們想想,我丟失了駱駝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你們作為指點迷津的老人,又應該讀 出什么樣的語氣?(分角色朗讀,老師讀商人的話,全體同學讀老人家的話)。
師:伙伴們, “我”丟失了駱駝,說話時應該是什么樣的語氣?
師:老人家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師:老師請一對同學來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讀)
2、教師小結
師: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 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真是個聰明的老人??!老師也有幾句話想送 給大家,希望同學們細觀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心情怎樣,會怎么想?再去見老人,會 說些什么?會怎么說?請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寫一寫。
板書設計:
11、找駱駝
腳印右深左淺——左腳破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密和米
樹葉上齒印——缺牙齒
(仔細觀察 分析判斷)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閱讀課文的知識與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初讀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這一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課文情節簡單,對話較多。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融入文本,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找駱駝》教案 9
一、觀察畫面,激趣導入
1.激趣:老師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圖片,它能測出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強不強。同學們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圖片或顯示課件內容,開展觀察競賽活動。
3.導學: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找駱駝》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1.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全文。
2.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課文內容。
(1)出示問題。
A、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誰課文讀得認真,看誰問題答案找得準確、完整。
(3)學生按問題提示和要求,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漸補齊。
三、通過朗讀,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1.如“忿忿”“不緊不慢”“至于”“果然”,在課文當中都有特定的意義。
2.如“不緊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點,更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詞,就強調了與發現駱駝沿途出現的一些現象相比,駱駝往哪去了的問題,就顯得不重要了。
四、根據線索,比較異同
1.啟發學生思考??戳诉@位商人走失了駱駝以后的表現,你覺得他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換一下看法。
2.組織學生集體交流要點:
(1)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后,可能因為心急,到處亂找,結果沒找著。
(2)這位老人在走路時能留心觀察,所以發現了……
(3)這位老人還能根據觀察到的情況認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駱駝的許多特點。
3.組織學生評價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還要引導學生積累、運用語言,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這一環節讓學生比較、評價、進行說話訓練,就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層次性,使教學循序漸進,拾級而上。】
五、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1.小組內分配好角色,討論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然后開展角色朗讀,并互相評議。
2.展示角色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最好。
六、延伸作業
由老人的仔細觀察和善于思考引導學生討論拓展,說說自己用心觀察,認真思索獲得的發現。
找駱駝教學設計 10
一、設疑導入,明確要求
1、設疑導入。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從沒見過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我們讀了《找駱駝》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就明白了。(板書課題)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根據課前提示來自學,通過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不認識的字、詞借助工書查閱。
2、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默讀課文,嘗試解決“課前提示”中的問題,邊讀邊圈畫,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
(3)這些詳細的情況老人是怎樣知道的?
2、小組合作探究。
3、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歸納整理。
4、交流全文。
(課文講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于找到了駱駝。)
5、師問: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有關情況的?
6、填一填,議一議。(盡量用文中的語言)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又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還看見---------------------------------,所以知道----------------------------------。
7、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到駱駝?
(老人憑借自己生活實際,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幫助商人找回駱駝。)
8、讀全文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從中體會到老人對生活處處留心,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從中體會到老人對人熱情,樂于助人。)
9、小結:老人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憑著自己敏銳的觀察里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痕跡,就弄清了駱駝的具體情況,達到了“窺一般而只全豹”的境界,真可謂觀察和思考的典范。
四、細讀課文,創新表演
1、細讀課文,仔細想想商人和老人對話的情形:動作、神態、心情、語氣等,給文中人物語言補充恰當的提示語。
2、小組合作探究提示語,并練習分角色朗讀。
3、小組分角色表演。
4、推選優秀小組表演。(生甲:扮商人的服裝道具生乙:扮老人的服裝道具)
5、師生點評:指出優點及不足。
五、結合內容,拓展訓練
1、商人找到駱駝,心情怎樣,心里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沒有,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事物?請寫進自己的日記里。
《找駱駝》教學設計 11
一、激趣導入
1、揭課題。師:你們知道柯南嗎?今天我們就來幫助一位丟失了駱駝的商人《找駱駝》。請生讀課題。浮空手寫駱駝。
2、鞏固詞語。師:同學們把“駱駝”兩字讀得非常好,老師送給你們幾幅圖片,還能讀一讀這些詞語嗎?【詳細、跛腳、馱蜜、忿忿、啃吃、究竟、至于】
二、初讀感知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要注意學習方法,現在大家先讀讀課前閱讀提示,從中找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再通過你們的朗讀看看誰能把這些問題搞清楚,答一個及格,兩個良好,三個優秀。
師:通過你們的讀書聲,老師知道這篇課文你們已經預習地非常充分了。請打開書本,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走失)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經老人(指點),果然(找到)駱駝的事。
然后再讀課文完成填表訓練
三、深入學習
師:駱駝,對于商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失去駱駝,商人將寸步難行。因此,在一路上,商人問了很多人,找了地方,都沒有找到,心理非常著急。卻只有那位老人知道。于是,商人就走上前向老人打聽。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老人,老師是那們商人,想想老人與商人應該用什么樣語氣對話?
學生試著分角色進行朗讀
師:商人是怎么樣的語氣?引導學生說出商人的心情有哪些變化?著急——高興——生氣
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有哪些變化?
然后分角色再朗讀
著急——高興——生氣理解“忿忿”。
師:老人又是怎么的語氣?理解“不緊不慢”
指老人有有耐心,說明了老人見多識廣。(大組讀,分角色朗讀)
師:老人看見過這只駱駝嗎?老人說出了這只駱駝的哪些特點?(請生看圖回答: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左腳跛,缺一顆牙齒)他是怎么知道這些特點的?請生仔細讀第10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痉答仭?/p>
結合圖影展示
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師:你們能不能用“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老人所看和所判斷的連起來說一遍,同桌之間可悄悄商量。
因為(),所以()。
還可以換種說法把原因和結果一到位置,就用上“之所以是因為”進行訓練
師:通過老人的3次看見,你知道了老人的什么優秀品質?
師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
師:那么最后老人是怎么指點商人的?請同學們從文中去尋找答案。[順著它的腳印去找]
四、拓展
師:根據老人的指點,商人找到了嗎?
學習第11自然段
【人聽了,照老人的指點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
師:課文中哪一個詞用得非常好?你找到了嗎?【果然】
有什么詞可以替代嗎?【真的、確實】你能用“果然”寫一句嗎?
一天,商人牽著駱駝走,又碰到了老人,他又會怎么做?怎么說?請發揮想象,說一段話。
五,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那位老人告訴我們哪些道理?實際上找駱駝就是讓我們找方法,找竅門,誰來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運用?
《找駱駝》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過程與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重點難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時候,要讀出老人與商人的口氣。這是本課的重點;重點是理解老人觀察很仔細,分析很具體。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1.讀準字音,了解這一課里寫誰找駱駝,找到了沒有,大致上知道怎樣找到駱駝的。
2.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探究老人是怎樣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
(2)引導學生將老人的判斷和觀察到的現象—一對應,從中弄清現象與判斷、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二、通過閱讀理解詞語
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如“忿忿”“不緊不慢”“至于”“果然”,在課文當中都有特定的。意義,如“不緊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點,更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詞,就強調了與發現駱駝沿途出現的一些現象相比,駱駝往哪去了的問題,就顯得不重要了。
三、學生問題提出與討論
1.課文為什么先寫了老人的判斷,然后才寫老人的觀察?
三年級上奧數教材5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13
例?3?在下面算式的空格內,各填入一個合適的數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與解?(1)審題這是一個除數是一位數并且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選擇解題突破口因為除數是一位數,當除數知道后,豎式中其他空格可依次
填出,因此,除數是關鍵,把它作為解題突破口。
(3)確定各空格中的數字由于余數為?7,根據余數要比除數小這個原則,可以確
定除數為?8?或?9,現在逐一試驗。
①如果除數為?8,見右式:
28
觀察算式可知:商的個位與除數?8?相乘應得?3□,所以商的個位應填?4。為了使余
數得?7,則算式中第二行的兩空格應依次填?3?與?9,這樣被除數的個位也應填?9(見下
式)。
繼續觀察算式,被除數的百位上為?4,被除數的前兩位減去第一行后又余?3,可以
求出商的十位數字為?5,這樣其他空格也就填出來了。見下面的算式:
29
②如果除數填?9,那么商的個位應填?4,算式中第二行空格依次填?4?與?3,被除數的
個位也填?3。見下面算式:
因被除數的百位為?4,除數是?9,所以商的十位數字為?4?或?5。
若商的十位填?4,則第一行空格內應依次填?3?與?6,被除數十位填?0,符合要求。
若商的十位數字為?5,則第一行空格內應依次填?4?與?5,被除數十位填?9,也符合
要求。
此題有三個解:
從這個例題中可以看到,當除數和商確定之后,被除數與算式中其他空格都可確
定,因此,在除法算式中,一般選擇除數與商作為解題的突破口。
30
例?4?在下面算式的空格中,各填入一個合適的數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與解?(1)審題這是一個四位數除以一個一位數,商是三位數,而且商的十位數
字為?7。
(2)選擇解題突破口由于商的十位數字已經給出,而且商的十位數字與除數相乘
的積為?2□,由此可確定出除數的取值范圍為?3、4。
(3)確定空格中的數字
①若除數為?3:因為算式中余數為?0,所以除數?3?與商的個位相乘的積不可能等于
□,因此,除數不可能為?3。
②若除數為?4: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先在算式中的一些空格中填入字母,并將可
以直接確定的空格填上數,如下式:
31
字依次為?3?與?0。
根據除數×u21830X=被除數,可以確定出被除數為:
575×4=2300?或?675×4=2700
于是得到此題的兩個解為:
練習四
算式中第一行兩個數
可相應填出。
1.在下面乘法算式的空格內,各填入一個合適的數字,使算式成立:
2.在下面除法算式的空格內,各填入一個合適的數字,使算式成立:
32
五、數字謎(一)
數字謎與我們前面學習的填豎式一樣,也是一種鍛煉我們思維的體操,它對于我
們學習數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數字謎的分析思考方法和填豎式的
分析思考方法基本相同,即審題、選擇解題突破口、確定各漢字或字母所代表的數字
這三個步驟。在第三個步驟中也需要根據已知數字的關系與特征,確定要填數字的大
致范圍,然后進行適當的試驗,確定各漢字或字母所代表的數字。
例?1?下邊加法算式中的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數字,不同的漢字代表不同的數字。當
它們各代表什么數字時,算式成立?
33
分析與解?在這個加法算式中,加數個位上的數字均相同,并且它們和的個位為?0,所
以選擇個位作為解題的突破口。
(1)填個位在算式的個位上克+克+克+克的個位為?0,所以克的取值為?0?或?5。
如果克=0,那么在算式的十位上匹+匹+匹的個位也是?0,這樣匹只能取?0,而不同
的漢字應代表不同的數字,所以克=5。此時算式中和的個位向十位進?2(見下式)。
(2)填十位在上面算式的十位上,匹+匹+匹的個位應是?8,而只有?6+6+6=18,
所以匹=6,并且十位上數字之和向百位進?2。
(3)填百位在算式的百位上,林+林的個位應為?8,而?4+4=8,9+9+=18,所以
林取?4?或?9。
如果林=4,百位相加后向千位進?1,這樣奧=1。
如果林=9,百位相加后向千位進?2,這樣奧=0,但是一個數的首位數字不能為?0,
于是林≠9。
因此,得到本題的一個解為:
找駱駝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留心生活,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2、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會分析線索,提高學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提出要求
1、同學們,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今天我們一起到16課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課件: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我們該怎么來學習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啊,這是一個來自阿拉伯的民間故事,請同學們先欣賞課文(出示課件:課文朗讀),再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誰來說說(出示課件: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文主要寫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
3、說得很簡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結果補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誰來試試呢?(出示課件:課文主要寫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來在一位老人的指點下終于找到了這只駱駝。)
三、研究問題,合作探究
1、剛才同學們都說了,閱讀提示可以幫助我們讀懂課文,(出示課件:閱讀提示),我們一起來讀讀。
2、閱讀提示當中,給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呢?(出示課件: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我們一起來把這兩個問題讀一讀。
3、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讀課文,學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再去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兩個問題。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
4、我們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呢?你們能把駱駝的這些特點連起來說一說嗎?(商人丟失的駱駝左腳有點跛,左邊馱著面,右邊馱著米,還缺了一顆牙齒。)
5、說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夠詳細的,同學們,那剛才你們是從課文的哪一個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對話中。)
6、接下來我們分角色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吧?。ǔ鍪菊n件:商人和老人的對話)
7、你們能從商人說的話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來越怎樣?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出示課件:是的,不錯,對極了。)
8、商人是越來越高興了,這是為什么呀?(他聽到老人說得這么詳細, )
9、很好,那么讓我們再來讀讀老人和商人的對話,要讀出商人越來越高興的語氣。(男同學讀老人說的話。女同學讀商人說的話。)
四、再讀課文,品味經典
1、接下來我們再來研究課文的第二個問題:(出示課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這是在課文的哪個部分來告訴我們的?(出示課件: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2、好,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吧。“不緊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態從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用不緊不慢的語氣再讀讀這段話吧。
老人看到路上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怎么就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呢?老人當時是怎么想的呢?(駱駝左腳肯定有點跛,如果駱駝的左腿不跛,那么兩邊的腿印應該是一樣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駱駝的左邊托著蜜,右邊馱著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駱駝的牙齒缺了一顆呢?根據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呢?請大家再去讀讀老人不緊不慢地說的那段話,讀完后把問題的答案說給同桌聽一聽。
7、誰能說一說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呢?(出示課件:老人看到路上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老人看到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駱駝左邊馱著面,右邊馱著米,老人還看到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他就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
8、非常好,讓我們再學著老人不緊不慢的樣來,來讀讀老人說過的這段話吧。
9、讀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點下,沿著駱駝的腳印去找,終于找到了丟失的駱駝,這篇課文可真有意思,讓我們回顧全文,把整篇課文連起來再分角色讀一讀吧。
10、剛才我們一起讀了這篇課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什么啟發呢?
11、這個故事的道理,你們體會得不錯,還有其它的收獲嗎?
12、說得很好,老師相信,這些好詞語會隨著找駱駝這個故事一直留在你們的記憶中。
五、總結升華,拓展運用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完了第四組課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一組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呢?(出示課件:我們學習了第十三課花鐘,這課主要寫了一位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鐘面一樣,組成了花的時鐘;我們學習了第十四課蜜蜂,我知道了課文主要講的是法布爾證明了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實驗的時候又周到又細致;我們學習了第十五課《玩出了名堂》,課文主要寫了列文胡克通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又通過顯微鏡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來在老人的指點下,終于找到了這只駱駝。)
2、說得非常清楚,
3、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組課文主要是寫在觀察中去發現,去思考的,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觀察,也會有發現。
六、作業:(出示課件:任選其中一項練習說一說,寫一寫。
1、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經歷、親身體驗?如果有,試著舉例說一說;如果沒有,請你以后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找駱駝》教案 15
【教學目標】
1.學會圍繞課題、同學的回答和課文內容的省略處提出問題,并通過反復讀課文,與學習伙伴討論,解決問題。
2.通過比較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詳細”“不緊不慢”“指點”等詞語的意思;學習用“是不是”提問;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讀懂故事,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教學重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教學難點】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有這些特點的。
【課前準備】
1.制作幻燈片課件:
(1)課題,配背景;
(2)“學習提示”上的兩個問題。
2.橡皮泥兩團。
【教學流程】
一、課前游戲
師:老師這里有兩團橡皮泥。請甲同學來按左邊這團橡皮泥,請你輕輕按。請乙同學來按右邊這團橡皮泥,請你用力按。
(甲、乙兩名學生分別輕輕、有力地按壓橡皮泥)
師:請同學們猜猜,剛才他們各按了一個手指印,那么左右兩團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樣深?為什么?
(生答:不一樣深)
師:如果要讓左右兩邊的指印一樣深,該怎么做?
(生回答)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看來,今天的課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談話揭題,整體感知,明確學習要點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六課《找駱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該怎樣學?
(一)初讀課文
師:這是一則讀后會讓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讀完一遍之后請站起來讀第二遍,讀到第三遍的時候請用手勢表示一下。
(通過手勢,讓學生的學習進程外顯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節教學活動,一舉兩得)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預設教師點撥,教師一邊引導一邊板書)
(二)明確學習要點
師:為了幫助我們學習,編書的叔叔、阿姨在課文前面作了提示,誰來讀一讀?
(生讀提示)
師: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么問題?
(問題一:駱駝有什么特點?問題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這些特點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三、根據學習提示,練讀課文對話,解決問題一
師: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一讀老人和商人談駱駝特點的對話,邊讀邊想: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標上記號。(生自讀并標注)
師:老人說出了走失駱駝的幾個特點?
(生答:三個)
師:商人聽到老人說出駱駝的特點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興)從哪兒看出他心里高興?
師:現在老師來扮演老人,誰來扮演商人?(指名某學生扮演)我們分角色朗讀他們的對話。(指導加上動作)
師:再讀對話,你們發現老人的發問有什么特點沒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個詞語──“是不是”,這個問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師:老人說的駱駝的特點具體、全面,然而又說駱駝去哪兒了他也不知道,難怪商人會忿忿地指責老人。請大家讀一讀商人說的話。
四、根據學習提示,細讀老人的話,解決問題二
師: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吧?現在我們該研究什么了?問題二的答案在課文的哪部分?
師:好,我們來讀老人說的那段話。這段話該怎么讀?什么叫“不緊不慢”?
(指導朗讀)
師:老人看見了什么?
(生畫下相關內容)
師: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生用另一種符號畫下相關內容)
師:我想要知道你們畫得對不對,該怎么辦?請男同學讀“看見”的內容,女同學讀“知道”的內容。
師:下面我們學習運用“是不是”發問。商人以為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所以忿忿不平。當老人不緊不慢地說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現在,老師要請你們來做一回聰明的商人。當你聽到老人說出駱駝的特點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來問一問老人?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師示范:請問,您是不是看見了,所以知道)
師:同學們會問嗎?自己試著問一問老人。
(生自由練習)
師:誰能夠連起來問一問?
(同桌互相說,然后群體表演,扮演老人的學生也要表現得越聽越高興,為商人的聰明感到高興)
五、深入理解,解讀推理過程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有個問題??匆娏寺飞像橊劦哪_印右邊深、左邊淺,怎么就能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兒跛呢?老人當時是怎么想的呢?(請學生結合課前的游戲回答)能不能反過來說,要是駱駝的左腳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兩只腳印應該一樣深淺)
師:很好。誰能來講一講老人看見路的左邊有蜜、右邊有米,心里又是怎樣想的?
師:老人看見樹葉上駱駝留下的牙印,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你們能不能畫一畫,缺了一顆牙的駱駝留下的牙印應該是怎樣的?
(生試畫—投影展示—進行比較判斷)
師:對,老人在樹葉上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這駱駝──誰能接下去說?
(師指名學生回答)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六、自由質疑,理解寓意
師:課文中的老人請商人順著腳印去找。讀到這里,同學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問問題:為什么要順著腳印去找?)
師:是啊,為什么要讓商人順著駱駝腳印去找呢?我們來討論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
師: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同學們覺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七、回顧全文,積累語言
師:故事很有趣,讀了課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啟發?,F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全文。同學們喜歡怎樣讀,齊讀還是分角色讀?大家要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的哪些詞語或寫法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別深。
(生讀課文并交流)
師:相信這些好詞好句會隨同《找駱駝》這個故事,一直留在我們的腦海里。
【設計思路】
一、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共同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并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為學生思維發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游戲和課中畫圖為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讓語文教學更有語文味
要在課堂上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為一體,讓語文課有濃濃的語文味。
在《找駱駝》這課的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讓學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駱駝的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三個特點這兩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堂教授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課,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積累,有所提升,這才是語文課語文性的體現與落實。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老人向商人發問時用上的“是不是……”這個句式,讓學生學習發問,發問的內容則是展示老人是怎樣知道駱駝特點的思維過程。如此一來,就把課文內容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怎么教略讀課,一直是教師們很關注的問題。如果將略讀課僅僅當做一篇閱讀材料,上不掛單元學習專題的要求,下不連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至于語言學習,更不在思考之列,讀過了事──這是對略讀課文資源的一種浪費。但要是將略讀課文當做精讀課文一樣來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極端,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沒法得到鍛煉──這就辜負了教材編者安排這一類課文的良苦用心。陸虹老師教授《找駱駝》一課的教學設計,為我們研究略讀課文的教學,特別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讀課文這一教材資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找駱駝》這篇課文位于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組,全組課文圍繞“觀察中的發現”這一專題組合。眾所周知,觀察中要有發現,極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問題。因此,構思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從語言文字學習的角度著眼,需要加強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能力(即掌握提問的表達形式)的培養。陸虹老師正是從落實單元專題的內容及形式這兩方面的要求出發,來制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可圈可點之處不少。比如:課前按橡皮泥游戲的安排,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突破學習難點(理解老人沒見到駱駝,怎么會知道駱駝的右腳有點跛的問題)作好了鋪墊;整個教學設計以課文前“學習提示”中體現閱讀方法指導的兩大問題──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
然而,我個人覺得特別值得稱道的還當屬“是不是”這一語言形式從發現到運用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課第二板塊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朗讀來推進的。在讀了老人和商人的對話后,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老人的發問有什么特點,讓“是不是”這樣一種帶有猜測、比較委婉的問法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塊中利用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轉換成商人的角色,嘗試運用“是不是”這一形式來向老人發問。這一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離開課文,去搞外加的、為運用而運用的提問形式練習,而是融課文內容理解、語言形式運用和思維發展于一體,嘗試用“是不是”發問,練得很自然、很落實,使語文學科的本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是不是”這一使用頻率很高的提問形式,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學生的生活語言。
當然,這樣教學對于略讀課文來說,會不會太細了一點兒,特別是教師的提問是不是多了一點兒,能不能將線條搞粗疏一些,以留出更多的時空讓學生讀讀書,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我們可以再研究。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 16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誰找駱駝?(商人、老人)
商人的駱駝怎么啦?(走失)走失與丟失有什么區別?(走失:走著,走著,沒了!)
駱駝走失了,商人很著急,這時候看見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樣?(趕上去問)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們表演。(評議、朗讀)
二、定向。
老人看見過駱駝嗎?老人知道駱駝的樣子嗎?我們自己來學懂這篇課文。
三、自學。
第一臺階:
1.自學課文,劃下描寫駱駝樣子的詞句。
2.交流:說說駱駝的樣子。
3.說樣子。
(1)左腳跛。(什么叫跛?)
(2)左馱蜜,右馱米。(什么叫馱?)
(3)缺了一顆牙齒。
剛才說得對不對?商人聽了高興嗎?
我當老人,你們當商人,我們表演一次。
評價:對!不錯!對極了!的程度念出來沒有?
當老人說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說?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詳細的意思)
第二臺階:
說說,練練
1.用因為所以句式講話。(例:因為老人看見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為他觀察得仔細,判斷得正確。
第三臺階:
分析,朗讀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語句劃出來嗎?
(學生答:課文里沒有。老師要求學生思考)
2.破淺?跛晃左蜜右米
3.樹葉被缺了一顆牙的駱駝咬過該是什么樣子?(研究、畫、分析。)
4.讀,我們學著老人的口氣說話什么口氣?
(1)不緊不慢地讀
(2)至于干什么用?(連續上下文,順著)
(3)找到沒有?哪個詞說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換詞嗎?(可以,換按)
指點是指什么?
一路與哪個詞有關系。(走失)
四、指點。
為什么順著腳印去找?
另外兩條線索為什么不可靠?(學生討論)
五、我們又不去找駱駝,干嗎學?
編者意圖是給我們一些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差異作業。
1.課后填空,抄詞。
2.表情朗讀。
選做題:表演找到駱駝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補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能用因果倒裝句式正確地把老人的推理過程說清楚。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聽寫生字。
2、學習課文19自然段。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駱駝,那是因為學生接說(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
(2)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心里非常著急。這時候他看見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連忙打招呼,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開始一問一答,談得挺好的??墒牵倘嗽趺赐蝗环薹薜卣f起話來?
(5)老人不僅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還知道駱駝的右邊馱著米,左邊馱著蜜,而且連駱駝的嘴里缺了一顆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況可真夠詳細的。當老人說出駱駝的這些情況時,商人怎么說?
(6)正當商人充滿希望的時候,老人卻說不知道駱駝往哪兒去了,難怪商人要忿忿地說起話來。誰會用忿忿的語氣讀讀商人說的話。
3、學習課文第10自然段。
(1)(過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駱駝藏起來了嗎?別說藏,其實老人連駱駝的影子都沒見過。為了向商人說明這是怎么回事,老人講了一段話?,F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段話。
(2)不緊不慢的緊是什么意思?誰能用不緊不慢的速度讀讀老人的話?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給句子編號,看看這段話一共有幾句?
(3)默讀老人說的6句話,思考哪幾句話是說明老人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說明原因的,可以分為一層。
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層是重點。默讀,邊讀邊思考:老人為什么會知道駱駝的詳細情況?
從哪里看出老人的觀察很仔細?他到底看見了些什么?請用劃下來。
讀劃下來的內容,體會還、又的用法。
小結:這有深有淺的腳印,星星點點的米、蜜和樹葉上留著的牙?。ǔ鍪緢D),一般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你看,連正在尋找駱駝的商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見了。可見,老人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過渡)但是光靠仔細觀察就能知道駱駝的情況了嗎?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課文中沒有具體寫,這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淺的腳印,怎么想?
看見路的右邊有米,左邊有蜜,又怎么想?
這兩片樹葉(出示圖),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駱駝啃過的?為什么?
用因為看見所以知道的句式說說老人為什么能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
(6)第二層講的是原因,第三層將駱駝該怎樣去找,說的不是同一內容,而是另外起了個頭,中間用什么詞把這兩個內容連起來?
(7)朗讀這段話。
4、作業:略。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 17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駱駝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駱駝嗎?那么,你們知道駱駝在沙漠中,它是人們和商人們一種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駱駝》這個故事。
2.揭題、板書、讀題《找駱駝》。
師:同學們想從課題中知道些什么嗎?
3.質疑。(生:我想知道,是誰在找駱駝?為什么要找駱駝?他能找到嗎?……師板書:誰?走失——找?)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1.(出示自學提示)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師板書:商人、走失、找、問、老人)
2.檢查字詞認讀。
(出示思考題)過渡:同學們商人找駱駝,他在老人的指點后才找回自己的駱駝。但是,你們知道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駱駝這些特點的?這兩個問題就是我們本節課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三、根據學習提示,練讀課文對話,解決問題一
學習1——9自然段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交流匯報。
(1)師:你知道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生答。
3、指導朗讀(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對話《1》課件)
(1)師:現在老師來扮演老人,誰來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讀。(2人讀、分組讀,強調老人的性格特點:不緊不慢)
過渡:同學們,老人對駱駝特點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說駱駝去哪兒了,他也不知道。這下可把商人給欺蒙了!誰能來讀讀商人說的話?該用什么語氣讀?(生氣)(先指2人分角色讀,再分2大組讀)
四、根據學習提示,細讀老人的話,解決問題二
學習課文10——11自然段
過渡:商人這么生氣,老人生氣嗎?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呢?請大家一起來學習課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組)先讀讀老人說的那段話,然后討論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交流匯報。(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對話《2》課件)
3.進行填空練習。(出示填空課件)
4.朗讀指導
(1)(師引讀、生接讀,同桌互讀,齊讀。)
(2)同學們當你讀到知道的時候,你該用什么語氣讀?—(越讀越高興)
過渡:當商人聽了老人的一番指點后,他能找到駱駝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果然)下面一起來看看畫面(出示課件)。
5.(出示說說議議課件)同學們故事中的老人,你覺得他是一位怎樣的老人?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收獲嗎?(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觀察事物和認真思考問題的老人,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做一個用心觀察事物和認真思考問題的學生,只有這樣做才能從生活中去發現許多奧秘。)
過渡:同學們,駱駝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駱駝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通工具。下面請欣賞圖片。
《找駱駝》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1.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練習用因果句式說話。
3.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能夠找到駱駝的方法是什么。
課前準備:學生事先預習;教師制作課件;事先板書好課題。
課時安排:l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引言:今天,劉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破案找駱駝,可是茫茫沙漠要尋找一只走失的駱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們的觀察力怎么樣。
2、提供在線小游戲:對比兩幅圖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鐘5處)
3、評價學生的觀察力,自然轉入課題。
二、自讀自悟
1、出示自學任務一:(課件)
任務一: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
2、學生自讀。
3、自學效果檢測:一個大組讀一段,最后一段齊讀。
4、評價朗讀,如有錯,正音或順句后再讀。
5、出示自學任務二及閱讀提示:(課件)
任務二:默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理解課文內容。
6、學生默讀、體悟。
7、自學效果檢測:(課件出示問題)
a.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b.小組學習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學生回答問題a。
9、學生小組學習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饋表格內容,生答,師板書。再課件演示,學生再跟著課件鞏固說一遍。
三、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用“因為……所以……”句式聯系課文練習說話。
2、課件出示: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又看見-----------,所以知道----------。
因為老人還看見-----------,所以知道----------。
3、學生練習用該句式說話。
四、交流感受
1、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師補充板書:細心觀察,認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觀者,你會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3、質疑:你還有什么問題?或者,你在課文中有什么發現?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老師、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表現出不同人物的說話語氣,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
六、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找駱駝》一課,如果同學們能像課文中的老人那樣,在生活、學習中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你們的字會越寫越漂亮,你們的學習會越來越好,你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教學反思:
備課時我的想法主要有兩個:一是上出略讀課文的特點,即在教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參照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領悟,弄懂課文的重點。二是盡可能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并設想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自己做好準備以應其需。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第一個想法是完全實現了的。而第二個想法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問題一:為了突出重點、順利地完成我的教學任務,我把理應是在默讀思考后就進行的`質疑問難放在了學完課文之后,這就使得課堂上出現了“學完課文之后還有學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讓學生質疑問難,我再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答疑解難進行指導,則這個情況就可以避免出現。
問題二:我事先設想的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如“駱駝是四只腳,可是課文中只寫了左腳有點跛,而沒有寫是左前腳還是左后腳”;還有“造成駱駝腳印深淺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腳跛”等,學生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一方面我引導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應該事先提供一個鋪墊,如提醒學生駱駝是四只腳等等,或許學生就能找出課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這對他們領會課文主旨“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另外,朗讀指導中如果加一個指名讀,再大家評議,強調一下人物對話的語氣,可能朗讀效果會更好些。
教學重點、難點 19
第二段是教材的重點。老人是根據哪些現象來判斷駱駝的特點的,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讀懂老人的話,學會觀察——思維——判斷的方法,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
《找駱駝》教學設計 20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2、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畫面,激趣導入
1、激趣:老師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圖片,它能測出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強不強。同學們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圖片或顯示課件內容,開展觀察競賽活動。
3、導學: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墩荫橊劇愤@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1、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全文。
2、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課文內容。
(1)出示問題。
A、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誰課文讀得認真,看誰問題答案找得準確、完整。
(3)學生按問題提示和要求,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漸補齊。
三、通過朗讀,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四、根據線索,比較異同
1、啟發學生思考??戳诉@位商人走失了駱駝以后的表現,你覺得他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換一下看法。
2、組織學生評價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3、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五、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1、小組內分配好角色,討論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然后開展角色朗讀,并互相評議。
2、展示角色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最好。
六、延伸作業
由老人的仔細觀察和善于思考引導學生討論拓展,說說自己用心觀察,認真思索獲得的發現。
找駱駝教學設計 2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誰還記得第二單元的單元主題是什么?(觀察與發現)
2、是呀,觀察一種事物,發現它的奧秘,你覺得在這個過程中還應怎么做?(認真思考)
3、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許多發現。《找駱駝》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復習鞏固
1、先來檢測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出示詞語:
駱駝 忿忿 腳印 果然 走失 有點跛 馱著 不緊不慢
(齊讀——叫號讀,請每組的六號來搶讀)
2、看來大家對詞語掌握得很牢固了,那么你還記得: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經老人指點,找到了駱駝)
過度:哦,原來是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是老人幫商人想到了找駱駝的辦法,最后商人找到了駱駝。老人幫商人想到了什么辦法呀?指名
(出示句子;至于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應該順著他的腳印去找。)
三、合作探究
1、是這個辦法嗎?那我們一起來讀讀。
2、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惑嗎?(有,請學生問,沒有,師問)
3、老師有個疑問,請你們老幫幫我吧:老人并沒有親眼見過商人的駱駝,他為什么要商人順著腳印去找?他怎么知道那是商人的駱駝?
4、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生默讀課文。
好,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待會派一名代表匯報展示。
如果先說第一個問題就先學第十段,如果先說第二個問題就先學1-9段
學習第十段(出示第十段)
1、剛才這名同學談的是這一段,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段。句子:
剛才我 看見 了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 就知道 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我 又看見 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 我想 駱駝馱的一定是這樣東西。
我 還看見 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 所以知道 他缺了一顆牙齒。
2、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老人通過觀察知道了商人駱駝的特點。那這只駱駝有什么特點?指名答,板書:左腳跛、左馱蜜,右馱米、缺了一顆牙
3、老人是通過觀察什么得到了這些結論。指名答,板書:腳印右邊深,
左邊淺、路左邊有蜜,路右邊有米、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
4、看來這是位怎樣的老人?(細心觀察、認真思考)
5、你明白老人為什么對商人的駱駝知道的這么詳細了吧!可商人還是不明白,我們來當當老人向商人說明白吧,你們愿意幫忙嗎?(真是些樂于助人的孩子?。?/p>
6、請你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出示句式)
我知道 , 是因為 。
誰愿意當當老人向商人解釋。
7、現在你就是老人,我們先來感受老人此時的語氣?應是什么語氣?
(平和)
8、通過哪個詞知道老人此刻是平和的?(不緊不慢)
9、什么叫不緊不慢?一般形容什么?(形容心情平靜,行動從容)
現在,不緊不慢形容老人。出示句子:老人不緊不慢地說。
10、讀讀這句話,看看你能從中讀出什么?(老人沉穩、胸有成竹)
理解了這個詞,先自己試著不緊不慢的'說一說。同桌比比看誰當老人當的像。(指名)請你來試試吧!
11、(真是位平和的老人。)誰還愿意來試試。
請你來。(是位胸有成竹的老人)。
過渡:孩子們,這有深有淺的腳印,星星點點的米、蜜和樹葉上留下的齒印。一般人不仔細觀察是不會注意到的??矗瑏碚谡荫橊劦纳倘艘矝]有注意到??墒抢先丝匆娏恕?梢姡先说挠^察多么仔細啊。正是因為老人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得出來結論。讓商人順著腳印找,那么第一個問題誰來說說?
學習1-9段(出示對話)
1、商人在尋找駱駝的途中遇到老人,于是有了兩人的對話。通過對話,你讀出了什么?商人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著急--生氣)
2、從哪里可看出他心里著急?(找了很多地方、著急、趕)
3、區分走失、丟失
4、哪個詞能體現商人生氣呢?(忿忿)他為什么生氣呀?
5、難道在這個過程中商人的心情只有著急、生氣?(高興——對極了!)
孩子們,你們真厲害,已經學會抓關鍵詞品位語句了,真了不起!
6、那你能讀出商人的這些心情嗎?自己試著讀一讀。誰愿意來讀讀?請你來。
7、既然是對話,我們也來讀讀老人的話吧。出示老人的話
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朗讀,待會展示。生自由練習—指名。
學習11段
1、商人通過與老人的對話,經過老人的指點,最后找到駱駝了嗎?(找到了)
2、哪里知道的商人找到了駱駝?(出示最后一段)
3、果然說明什么問題?
四、拓展升華
如果你是商人,你在找到駱駝之后,再次遇見了這位老人,你會對老人說些什么?
五、總結:
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摸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啊!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態度。
六、作業
三年級上奧數教材2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22
二、分析數之間的規律
在上一講的內容里,我們向同學們介紹了如何觀察與分析圖形之間的變化規律,
在這一講中,主要介紹如何分析數之間的變化規律。
例?1?觀察分析下面各列數的變化規律,然后填空。
(1)5,9,13,17,(?);
(2)10,12,16,22,(?);
(3)1,4,9,16,(?);
(4)2,4,8,16,(?);
8
(5)4,5,7,11,19,(?)。
分析與解?分析一列數的變化規律,一般是順序對這列數中相鄰的幾個數進行相同的四
則運算,根據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從中找到規律。
(1)依次用后一個數減去相鄰的前一個數,差都是?4,所以應填?21;
(2)依次用后一個數減去相鄰的前一個數,它們的差依次為:2,4,6,那么下
一個差便應該是?8,所以應填?30;
(3)由于?1=1×1,4=2×2,9=3×3,16=4×4,所以下一個數應為?5×5,填
25;
(4)因為?2=2,4=2×2,8=2×2×2,16=2×2×2×2,因此下一個數應為?5
個?2?相乘,填?32。也可以這樣分析:從第二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相鄰前面數的?2?倍,
所以空白處填?16×2=32。
(5)由于?5-4=1,7-5=2,11-7=4,19-11=8,觀察?1,2,4,8?這列數,
一個數的?2?倍便是它后面的數,所以?8?后面應是?16,而?19+16=35,所以應填?35。
對于一列數的變化規律的分析,經常是對這列數進行某種運算,然后依次將運算
結果寫下來,組成新的一列數,轉而考察新的這列數的變化規律,從而得出原來那列
數的變化規律。
例?2?觀察下面各數列的變化規律,然后進行填空:
(1)7,14,10,12,14,9,19,5,______,______;
9
(2)7,8,10,______,22,38;
(3)5,14,41,122,______;
(4)1,2,3,5,8,13,21,______;
(5)1,2,2,4,8,32,______。
分析與解?(1)表面上看這列數規律不明顯,那是因為我們的眼光只局限于“相鄰的
兩個數”之間,僅對這兩個數依次進行計算、比較結果。現在我們隔著看,將這列數
分成兩列數,即
7,10,14,19,______;
14,12,9,5______。
第一列數?7,10,14,19,它們相鄰兩數之差依次為?3,4,5,所以下一個數應為:
19+6=25;而第二列數?14,12,9,5,相鄰兩個數的差(大數減小數)依次為?2,3,
4,所以第二列數中下一個數應為:5-5=0。
因此,兩個空格中的數依次為?25、0;
(2)“空項”出現在一列數的中間比出現在這列數的最后分析規律要困難一些,
因為這列數在“空項”處斷開,則我們分析這列數的變化規律時,往往也在此斷開,
不易往下進行。解這類題的步驟一般是將“空項”兩邊的幾個數的規律先各自找出來,
然后再在“空項”處試驗填數,看看此數填進去后,能否使前后兩邊數的規律統一起
來。
10
在這列數中,前面三個數中相鄰的兩數之差為?1,2,后面的兩數之差為?16,如果
插進去一個數,將會又產生兩個差,即?1,2,______,______,16,不難看出這兩個
空分別填?4,8,就使差所構成的這列數?1,2,4,8,16?規律統一,而?10+4=14,14
+8=22,所以應填?14;
(3)觀察相鄰兩數,發現?5×3-1=14,14×3-1=41,41×3-1=122,也就
是說前一個數的?3?倍比后一個數多?1。所以應填?365;
(4)前面兩個數之和等于相鄰后面的數,如?1+2=3,2+3=5,3+5=8,5+8
=13,8+13=21,所以應填?34;
(5)前面兩個數之積等于相鄰后面的數,如?1×2=2,2×2=4,2×4=8,4×8
=32,所以應填?256。
例?3?觀察下面各題中數的變化規律,然后填出各題中所缺的數:
(1)?2?6 7 11 4
4?4?(?)?1 4
3?5
5
6 4
11
(2)?2 6 1 3
3?10 2 5
4?(?)?3 1
1 11?4 6
分析與解?(1)填這種題中所缺的數,要注意聯系行與行、列與列之間數的規律。觀
察這三行數,發現第三行的?2?倍正好等于第一行與第二行的和。因此,空格處填?5×2
-7=3;
(2)觀察這四列數之間數的規律,發現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數的和等于第二
列。因此,空格處應填?4+3+1=8。
例?4?在下列各圖中填出所缺的數:
(1)如圖?1:
(2)如圖?2:
(3)如圖?3:
12
(4)如圖?4:
分析與解?(1)作這種題一般先看一個圖形中各數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看其他圖形中
的數是否也有這個關系,最后使幾個圖形中的關系統一,便找到了規律。
注意到圓中上面兩個數的和等于下面兩個數的積,因此第一個空白處應填(13+8)
÷3=7,第二個空白處應填?7×2-5=9;
(2)用外邊三個三角形內的數去湊中心三角形內的數,實際上,外邊三個三角形
內的數的積等于中心三角形內的數的?2?倍,因此,空白處應填?4×3×6÷2=36;
(3)注意圖中“拖拉機”的后輪(圓)與“拖拉機”之間有空隙,所以用其他三
個數進行運算,設法使結果等于“后輪”中的數。規律是:兩個三角形中的數之差(大
數減小數)與正方形中的數相乘,結果應等于圓內的數。所以空白處應填(5-4)×3
=3;
(4)設法用三個小圓內的數進行運算,使結果等于大圓的數。規律是:三個小圓
內數的和等于大圓內數的一半。所以空白處應填(5+6+9)×2=40。
13
通過對上面四個例題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下面幾點:
1.對一列數變化規律的分析,一般的思考步驟是:順序對這列數中相鄰的幾個數
進行同樣的某種四則運算,將它們的運算結果依次寫下來組成新的一列數(通常這列
數的變化規律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這列數變化規律的分析,從而了解原來那列數
的變化規律。
2.有時要將一列數分成兩列數,分別考察它們各自的變化規律。
3.對于幾列數組成一組數變化規律的分析,需要同學們靈活地思考,規律沒有一
成不變的,有時需要綜合運用其他知識,一種方法不行,就換另一種方法接著分析。
4.對于找到的規律,那么它應該適合這列數中的所有數,不能只適用于前面幾個
數,而不適合于這列數中的其他數。
5.對于那些分布于某些圖形中的數,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往往與這些數在圖形中
的特殊位置有關,這是我們解這類題的入手點。
練習二
1.觀察下面各列數的變化規律,然后進行填空:
(1)64,48,40,36,34,______;
(2)4,7,9,11,14,15,19,______;
(3)11,12,15,______,27,36;
找駱駝教學設計 2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讀準文中加拼音的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表現的不同心理。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絡駝和特點。
4、感悟“用心觀察,就能有所發現”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1、借助工具書、同學互相提問等方式學習生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分段讀、分角色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引導學生對老人觀察到的現象和判斷的結果作對應分析,弄清現象與判斷、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發現的樂趣,學會具體分析觀察到的現象,仔細思考,推理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重點難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理解老人是怎樣由觀察到的現象推知駱駝的特點的
3、理解老人為什么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出示駱駝
這是什么?介紹駱駝。
2、駱駝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須靠駱駝,可是一位商人卻丟失了一只駱駝,可著急了,今天,我們和他一起來找駱駝。板書:找駱駝
二、初讀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
跛 馱著蜜 憤憤地說 啃過 究竟 不緊不慢
憤憤是什么意思?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讀課文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在老人的指點下,終于找到了駱駝。
三、聚焦“特點”
這是一篇略讀文章,咱們看看學習提示教我們要讀懂哪些問題?讀提示。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商人丟失的駱駝有什么特點?
1、自由讀1 —8 段,劃一劃。
2、交流:
板書:左腳有點跛 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 缺了一顆牙齒
(1 )我們從商人和老人的對話中知道了駱駝的特點。那我們一起來讀讀他們的對話。自由讀。
(2 )分角色讀
(3 )男女生分角色讀
3、商人以為一定可以找到了駱駝了,可是老人說:——這時候,商人——
四、聚焦“推測”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個別讀第10 段。
2、板書老人看到——,知道——。
理解:跛 表演左腳有點跛
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
樹葉比較:哪張是駱駝咬過的
3、你想對老人說些什么?(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判斷)
4、句式:老人之所以知道( ),是因為看到( )。
因為老人看到( ),所以知道( )。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為什么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呢?
究竟換一個詞語。( 到底)
五、聚焦“結果”
1、商人找到駱駝了嗎?從哪里看出來?
2、“果然”一詞說明了什么? 3、齊讀
六、拓展延伸
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都有著無窮的奧妙,讓我們也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樣,去觀察、去發現,下節課,我們就去交流我們觀察中的發現。
七、作業
觀察一種植物或動物,把觀察中的發現記錄下來,下節課交流。
找駱駝教案 2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哄”“跛”意思。
2.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懂得遇到事情要仔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為什么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學會觀察——思維——判斷的方法,啟發學生思維、想象,對學生進行觀察與思維的訓練,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收集駱駝的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
一、猜謎語,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載重。風沙干旱都不怕,戈壁灘上逞英雄。(謎底:駱駝)
2、介紹駱駝
3、談話激趣:在沙漠里發生了一個有關駱駝的有趣的小故事,同學們想不想一起去看看?讓我們一起來學《找駱駝》。(板書課題《找駱駝》)。
二、整體感知:
1、那么,《找駱駝》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說)
2、教師追問:你能按照這樣的提示來說嗎?(出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一只駱駝,向老人(),經老人(),()駱駝的事。
這樣我們就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清楚了,你覺得這樣表達是不是清晰呀。
3、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三、細讀理解:
(一)第一部分:
1、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讀一讀課文,從文中找一找,走失的駱駝有幾個特點? 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標畫出來。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學生匯報三個特點。
誰來先給大家讀一讀他們的對話,然后再說說駱駝的特點?(教師板書:左腳跛;左蜜右米;缺一顆牙)
追問:“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個動作告訴我?
你能用一句話說出這幾個特點嗎?我們是從老人的問話中知道了駱駝的三個特點。你自己再讀一讀,老人發問的話,你能把這三個分句連起來說成一個長句嗎?
3、這位老人對駱駝的特點知道的如此詳細,于是商人產生了什么樣的想法?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認為老人哄他,朗讀書上第九自然段)引導理解“哄”的意思及讀音。是呀,身為老人沒有見過駱駝,怎么回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呢?而且了解得如此詳細?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們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我們可以有這么幾種學習的方法:(1)填表:看見什么,知道什么 批畫:老人看見了什么?用直線畫下來。
(2)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曲線畫下來。
2、學生自學匯報: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教師板書: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左蜜右米;牙齒印教師:你們和他想的一樣嗎?不一樣的快來改一改。教師:我們一起來合作一下讀一讀,男生讀看見的內容,女生讀知道的內容。
3、看書、看表格、看板書自己說說老人是怎么知道這些特點的?用上“因為?所以?”
4、如果用上“之所以?是因為?”
5、自己再把這幾句話讀明白了!男生讀看到的內容,女生讀知道的內容。
6、教師指板書,看這就是老人的觀察!這是通過細心的觀察得到的結果。(板書:觀察 結論)現在,讓我們也做一回聰明的老人用動腦思考的方法想老人說的話是有道理的。
7、教師追問:
(1)老人看到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怎么就知道它的左腳有點跛?(2)看到路的左邊是蜜,右邊是米,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3)你們看我這有兩片樹葉,你覺得哪一片樹葉是文中的駱駝啃過的呢?(選擇答案并且說明理由)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教師小結:看,老人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動腦筋思考進行了推理,(板書推理)得到了一個正確的結論。
(三)第三部分:
1、商人根據老人的指點找回了駱駝沒有? 從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出示句子)一讀就過教師:從哪個詞語,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老人的推理是非常正確的。(果然,)那讓我們在讀一讀這句話。(讀)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2、想一想,演一演
(1)快速瀏覽課文,駱駝走失以后,這位商人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態度:老人--不緊不慢 商人--忿忿不平 方法: 觀察 推理 沒有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感情)
3、教師啟發:說一說(言之有理即可)
看,遇到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樣。老人給商人與指點,商人也找到了丟失的駱駝。學了課文,你想對商人說些什么?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4、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拓展應用
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經歷、親身體驗?如果有,試著舉例說一說;如果沒有,請你以后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六、作業
把今天學的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七、板書設計
找駱駝
看到 知道 腳印右深左淺
路左邊有蜜右邊有米
啃過的樹葉上 留下的牙齒印
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了一顆牙齒
找駱駝教案 25
學習目標:
1.認識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重點難點:
弄清老人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的原因;理解重點詞句。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找駱駝》這篇課文。
師:看了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二、自讀自悟
出示自學提綱:
(1)自由讀課文,讀懂每段話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本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據什么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4)提出學不懂的地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讀課文,糾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個新詞?
3.討論提綱3題。
老人的依據:腳印右深左淺左腳跛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蜜和米
樹葉的牙齒印缺牙齒
四、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1.自讀,領悟情感。
2.指讀,交流。(引導:丟駱駝的商人當時心情怎樣?老人說話時不緊不慢應是怎樣的語氣?)
3.老師隨機范讀。
4.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總結
1.學了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認真仔細觀察,遇事要動腦筋分析、判斷。)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嗎,你怎么做的?如果沒做成功,你覺得應該怎么做?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七、板書設計
6找駱駝
腳印右深左淺左腳破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密和米
樹葉上齒印缺牙齒
(仔細觀察 分析判斷)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學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做適當點撥;教師也可以把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學會認真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上。該教學設計示例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上還是有些不夠。
三年級語文《找駱駝》的教案 26
學習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時候,要讀出老人與商人的口氣。這是本課的重點;重點是理解老人觀察很仔細,分析很具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1、讀準字音,了解這一課里寫誰找駱駝,找到了沒有,大致上知道怎樣找到駱駝的。
2、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探究老人是怎樣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
(2)引導學生將老人的判斷和觀察到的現象—一對應,從中弄清現象與判斷、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二、通過閱讀理解詞語
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如“忿忿”“不緊不慢”“至于”“果然”,在課文當中都有特定的意義,如“不緊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點,更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詞,就強調了與發現駱駝沿途出現的一些現象相比,駱駝往哪去了的問題,就顯得不重要了。
三、學生問題提出與討論
1、課文為什么先寫了老人的判斷,然后才寫老人的觀察?
三年級語文上冊:《找駱駝》教學設計 27
佚名
一、 教學目標 :
1、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補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 教學重點:
能用因果倒裝句式正確地把老人的推理過程說清楚。
三、 教學過程 :
1、 復習檢查,聽寫生字。
2、 學習課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駱駝,那是因為——學生接說(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
(2) 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心里非常著急。這時候他看見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連忙打招呼,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開始一問一答,談得挺好的??墒?,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說起話來?
(5) 老人不僅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還知道駱駝的右邊馱著米,左邊馱著蜜,而且連駱駝的嘴里缺了一顆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況可真夠“詳細”的。當老人說出駱駝的這些情況時,商人怎么說?
(6) 正當商人充滿希望的時候,老人卻說不知道駱駝往哪兒去了,難怪商人要“忿忿”地說起話來。誰會用“忿忿”的語氣讀讀商人說的話。
3、 學習課文第10自然段。
(1)(過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駱駝藏起來了嗎?別說藏,其實老人連駱駝的影子都沒見過。為了向商人說明這是怎么回事,老人講了一段話?,F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段話。
(2)“不緊不慢”的“緊”是什么意思?誰能用不緊不慢的速度讀讀老人的話?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給句子編號,看看這段話一共有幾句?
(3)默讀老人說的6句話,思考哪幾句話是說明老人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說明原因的,可以分為一層。
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層是重點。默讀,邊讀邊思考:老人為什么會知道駱駝的詳細情況?
從哪里看出老人的觀察很仔細?他到底“看見”了些什么?請用——劃下來。
讀劃下來的內容,體會“還“、”又“的用法。
小結:這有深有淺的腳印,星星點點的米、蜜和樹葉上留著的牙印(出示圖),一般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你看,連正在尋找駱駝的商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墒抢先硕伎匆娏???梢?,老人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過渡)但是光靠仔細觀察就能知道駱駝的情況了嗎?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課文中沒有具體寫,這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淺的腳印,怎么想?
看見路的右邊有米,左邊有蜜,又怎么想?
這兩片樹葉(出示圖),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駱駝啃過的?為什么?
用“因為看見……所以知道……”的句式說說老人為什么能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
(6) 第二層講的是原因,第三層將駱駝該怎樣去找,說的不是同一內容,而是另外起了個頭,中間用什么詞把這兩個內容連起來?
(7) 朗讀這段話。
4、作業 。
《找駱駝》教學設計 28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讀懂課文。
2、學習老人是如何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
【重點難點】
弄清老人為什么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理解重點詞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找駱駝》這課。
(板書課題、齊讀。)
師:看了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二、自讀自悟
出示自學提綱:(課件)
1、自由讀課文,讀懂每段話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本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據什么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4、提出學不懂的地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讀課文,糾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個新詞?
(指名答,師生評議。)
3、討論提綱3題:
老人的依據:腳印右深左淺──左腳跛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蜜和米
葉的牙齒印──缺牙齒
四、再讀課文,品評人物品質
你覺得那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五、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1、自讀,領悟情感。
2、指讀,交流。(引導:丟駱駝的商人當時心情怎樣?老人說話時“不緊不慢”應是怎樣的語氣?)
3、老師隨機范讀。
4、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總結
1、學了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認真仔細觀察,遇事要動腦筋分析、判斷。)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嗎,你怎么做的?如果沒做成功,你覺得應該怎么做?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板書設計:
16找駱駝
腳印右深左淺──左腳破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蜜和米
樹葉上齒印──缺牙齒
(仔細觀察分析判斷)
《找駱駝》教案 29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誰找駱駝?(商人、老人)
商人的駱駝怎么啦?(走失)
“走失”與“丟失”有什么區別?(走失:走著,走著,沒了!)
駱駝走失了,商人很著急,這時候看見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樣?(趕上去問)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們表演。(評議、朗讀)
二、定向。
老人看見過駱駝嗎?老人知道駱駝的樣子嗎?我們自己來學懂這篇課文。
三、自學。
第一臺階:
1.自學課文,劃下描寫駱駝“樣子”的詞句。
2.交流:說說駱駝的樣子。
3.說樣子。
(1)左腳跛。(什么叫跛?)
(2)左馱蜜,右馱米。(什么叫馱?)
(3)缺了一顆牙齒。
剛才說得對不對?商人聽了高興嗎?
我當老人,你們當商人,我們表演一次。
評價:“對!不錯!對極了!”的`程度念出來沒有?
當老人說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說?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詳細”的意思)
第二臺階:
說說,練練
1.用“因為……所以……”句式講話。(例:因為老人看見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為他觀察得仔細,判斷得正確。
第三臺階:
分析,朗讀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語句劃出來嗎?
(學生答:“課文里沒有?!?a href=http://m.zzjyg.cn/jiaoyu/16365.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老師要求學生思考)
2.破——淺?跛——晃——左蜜
右米
3.樹葉被缺了一顆牙的駱駝咬過該是什么樣子?(研究、畫、分析。)
4.讀,我們學著老人的口氣說話——什么口氣?
(1)“不緊不慢”地讀
(2)“至于”干什么用?(連續上下文,順著……)
(3)找到沒有?哪個詞說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換詞嗎?(可以,換“按”)
“指點”是指什么?
“一路”與哪個詞有關系。(走失)
四、指點。
為什么順著腳印去找?
另外兩條線索為什么不可靠?(學生討論)
五、我們又不去找駱駝,干嗎學?
編者意圖是給我們一些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差異作業。
1.課后填空,抄詞。
2.表情朗讀。
選做題:表演“找到駱駝后——”。
七、表演。
板書:
判斷
分析
觀察
左腳破
腳印右深左淺
左馱蜜右馱米
路左邊有蜜,右邊有米
缺了一顆牙齒
齒印
順著腳印去找
找駱駝教學設計 30
教學目標:
1.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練習用因果句式說話。
3.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能夠找到駱駝的方法是什么。
課前準備:學生事先預習;教師制作課件;事先板書好課題。
課時安排:l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引言:今天,劉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破案找駱駝,可是茫茫沙漠要尋找一只走失的駱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們的觀察力怎么樣。
2、提供在線小游戲:對比兩幅圖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鐘5處)
3、評價學生的觀察力,自然轉入課題。
二、自讀自悟
1、出示自學任務一:(課件)
任務一: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
2、學生自讀。
3、自學效果檢測:一個大組讀一段,最后一段齊讀。
4、評價朗讀,如有錯,正音或順句后再讀。
5、出示自學任務二及閱讀提示:(課件)
任務二:默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理解課文內容。
6、學生默讀、體悟。
7、自學效果檢測:(課件出示問題)
a.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b.小組學習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學生回答問題a。
9、學生小組學習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饋表格內容,生答,師板書。再課件演示,學生再跟著課件鞏固說一遍。
三、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用“因為……所以……”句式聯系課文練習說話。
2、課件出示:因為老人看見 ,所以知道 。
因為老人又看見 ,所以知道 。
因為老人還看見 ,所以知道 。
3、學生練習用該句式說話。
四、交流感受
1、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師補充板書:細心觀察,認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觀者,你會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3、質疑:你還有什么問題?或者,你在課文中有什么發現?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老師、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表現出不同人物的說話語氣,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
六、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找駱駝》一課,如果同學們能像課文中的`老人那樣,在生活、學習中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你們的字會越寫越漂亮,你們的學習會越來越好,你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教學反思:
備課時我的想法主要有兩個:一是上出略讀課文的特點,即在教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參照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領悟,弄懂課文的重點。二是盡可能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并設想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自己做好準備以應其需。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第一個想法是完全實現了的。而第二個想法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問題一:為了突出重點、順利地完成我的教學任務,我把理應是在默讀思考后就進行的質疑問難放在了學完課文之后,這就使得課堂上出現了“學完課文之后還有學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讓學生質疑問難,我再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答疑解難進行指導,則這個情況就可以避免出現。
問題二:我事先設想的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如“駱駝是四只腳,可是課文中只寫了左腳有點跛,而沒有寫是左前腳還是左后腳”;還有“造成駱駝腳印深淺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腳跛”等,學生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一方面我引導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應該事先提供一個鋪墊,如提醒學生駱駝是四只腳等等,或許學生就能找出課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這對他們領會課文主旨“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另外,朗讀指導中如果加一個指名讀,再大家評議,強調一下人物對話的語氣,可能朗讀效果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