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我們身心靈的主人,意志是心所發出的動力,知性是意志的本質,而物質世界則是意志所在之處。
忽視天賦的人生使命、掩蓋他人的善行、模仿下賤行為、忘卻個人恥辱和遺憾,這四者共同構成最大的災難。
只要鏡子清晰,不怕外界干擾不能照進。關注事變,也就是照亮時刻,然而學者們必須先具備一個明確的修養。學者們只需擔憂心靈未能清晰,不必過分擔心事務無法處理。
在追求至善的事物上尋求完美,卻已超出了道德范疇。至善實際上只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本質,只有當“明明德”達到極致并且精準到位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它,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完全忽略世間萬物。
“盡其自然而知其性”的生活方式便是“安寧而不愁”的境界,“存乎養性以順應天”的生活態度又是一種“學習與助人為樂”的方式,而“終身不負于我”則是一種不斷努力但從未放棄的精神。
萬事萬物之理都蘊藏于吾的心中。
7、想象一下,在一片廣闊的地帶里,有一棵大樹,它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營養,只為滋養根部。如果周圍還有其他谷物需要栽培,上面被樹葉遮擋,下面被樹根盤繞,那么它們如何能夠健康地生長呢?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去除這棵大樹,讓它沒有任何根系,然后再種植這些谷物。不然,即使你辛勤地耕作和澆水,只是在滋養那棵大樹。
8、一直記得堅持自己的道德原則,這就是立志。如果連這個念頭都忘記了,就會逐漸失去自己內心的情感聚焦,就像家鄉說的那樣,是一種對圣者的孕育。此道德原則始終保持在心里,最終將引導你成為偉大的圣人,這一切都是從這一念開始擴展出來。
9 知道而不實踐僅僅是不了解。在教導人們知識與行動的是圣賢,他們旨在恢復人類本來的狀態不是讓人們只是表面的認同。《大學》提倡的是真實的人類知識與行為,并說:“如好色(見到美女),如惡臭(聞到惡臭)。”看到美景就感到快樂,看看那些好東西就滿足;聞起惡臭就感到厭煩,看看那些壞東西就討厭。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因為他們已經做到了。而如果鼻子堵塞,即使前面有一股惡臭也不會覺得不好聞,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什么。這正如說某個人懂得孝敬父母或兄弟姐妹一樣,他們一定已經實際行動起來了。同樣,對痛苦、寒冷或饑餓也有感覺,所以才知道它們是什么。但知識和行動怎么分開呢?這就是知識與行動本體,沒有私欲來隔斷它們。圣人教導人們,就是這樣要求他們才能稱得上真的知道。而如果不知道這些,那只能說他們根本沒真正明白。這可真是一個非常嚴謹且實際的手工藝!現在很多人仍舊堅持把知識和行為區分開來,我卻想要告訴大家應該把它們合二為一,你們認為這是什么意思?我認為應該把它們合二為一,你們又怎么解釋呢?如果你們不明白我們的宗旨,那么無論多久都不夠久。“他日又曰”: "聖似堯舜,在堯舜之上善無盡;惡似桀紂,然桀紂之下惡無盡。" 使桀紂未死,其惡字止此乎? 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10 只因為觀察不足,便產生了疾病痛苦。
11 聖人的內心如同一個清淨透亮的地方,只要這個地方光明,一切感覺會隨著應用無說話也不照映出來。他們沒有過往形態留存,也沒有未來形態先存在。如果後世學者想要模仿這樣,他們與聖人的學問背道而馳。
12 心即為理也。一旦你的心純粹無私,這裡便不存在理論或實際問題,一切都溶入於單一的心靈中。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成為聖賢,因為你將你的生命與宇宙相融合,並且你將會體驗到的愛與智慧。你不要害怕成為普通人,因為只要你的內在純潔,你便能達成這些目標。
13 性即為內在力量,而天則是我們性的源泉。我們要竭盡全力去發揮我們的心靈力量,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我們應該專注於提升自己,而不是對抗外界困難,我們應該從自身開始尋找答案,而不是從別人的言語中尋找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停止依賴他人的指導,並開始自我探索,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跟隨別人的腳步。我們需要勇敢地走出舒適區,並進入挑戰 ourselves 的領域,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並達成個人成長。
14 我們每個人的內核是一個純凈無暇的地方,我們每個人的核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當我們按照內核行走,當我們按照自然法則行走,我們就會發現幸福和平靜。當我們違背了我們的內核,當我們違背了自然法則,我們就會發現痛苦和混亂。這是一個簡單但是深刻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事情會給我們帶來歡笑,有些事情會給我們帶來悲傷?
15 我相信通過反思可以獲得真理,但更重要的是直接尋求真理。不僅如此,我認為只有通過反思才能達到真實認識,從孔子的言論開始,無論多么高尚,都可能錯誤或者誤解,因此孔子的思想比一般常識更值得尊重,同時比一般常識更容易受到誤解。不過,如果孔子的思想能夠直接觸及我們的內核,并影響我們的思考過程,那么這樣的理解顯然更加珍貴,更符合人類精神追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