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
小學三年級語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哪些內容,感受《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3、培養“圖文對照讀懂課文”等自學方法。
二、環節設計
(一)激趣交流,學習第一小節。
1、揭題,提出希望學生自學讀懂課文的要求。
2、檢查預習成果,出示本課新詞,重點正音三個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名揚中外”的意思,知道這幅名揚中外的畫就是指《清明上河圖》,并板書。
4、結合預習時查找的資料,交流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
5、肯定學生的預習成果:同學們真會學習,你們已經預習中把課文第一小節的內容學懂了。能讀好它嗎?齊讀第一小節。
(二)欣賞感知,明確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圖》的摹本,讓學生自由觀賞,談談自己看后的體會。
2、老師激趣:從剛才同學們驚奇的眼神、贊嘆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你們對這幅圖的喜愛。這幅圖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們的課文對它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寫。讀懂了課文,你一定會更喜歡它。想用什么方法來讀懂課文呢?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3、引導學生讀讀課前的閱讀提示,明白學這一課可以用“圖文對照法”。
(三)看圖讀文,激發情感。
1、默讀2—5小節,對照圖畫找一找課文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
2、選一個你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體會體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隨機2—4小節。
(1)讀第2小節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通過讀句子,并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來體會“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體會張擇端花了很大工夫,畫出來的畫了不起。
(2)讀第3小節,重點也是看圖、讀文、想象補充省略的內容,理解“形態各異”,引導朗讀“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從而體會畫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張擇端的畫技如此高超。
(3)讀第4小節,先引導學生看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體會畫的生動、精彩。老師再生動地朗讀這段文字,請學生閉目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進而體會“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四)抒發情感,運用語言。
1、學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上,朗讀課文第5小節。引導學生:欣賞了這樣一幅畫技精湛的神奇的畫,讀懂了這么有趣生動的課文,現在你想說什么?
歷經風雨八百年,
繁華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態眾生相,
盡在綿綿畫中間。
揚名海外震國威,
驚世絕技人人贊。
絕!
中華文化真叫絕!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2
學習目標
1、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時間、作者及內容。
2、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上的價值。
2、體會作者介紹的有序和生動,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清明上河圖》的藝術上價值。
教學準備:
1、準備《清明上河圖》的'多媒體課件。
2、準備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過程全解
一、導入
1、趙州橋是一座多么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又將向我們展示一副了不起的古代繪畫。
板書:一副名揚中外的畫
2、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幅畫呢?(想)那我們趕緊去看看。
二自由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做簡單批注,在讀不懂的地
板書:一副名揚中外的畫
2、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幅畫呢?(想)那我們趕緊去看看。
二、自由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做簡單批注,在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1、學生自由大聲讀課文,教授巡視。
2、提出一問或不解詞語。
(1)互幫解疑或解詞。
(2)教師引導聯系上下文或圖文結合理解詞語;
名揚中外、悠閑、溜達、拽住
⑤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文中指一頂轎子。
2、匯報自己讀后了解的內容。
學生自由討論,暢所欲言。
3對照圖畫再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
(1)小組內讀后,互相交流。
(2)匯報(指著圖中相應位置進行解說)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說的畫上五百多個人物都能在畫中一一找到;第三自然段中街市熱鬧的情景,來往、形態各異的人,無論大小都能在畫上看得清清楚楚;第四自然段中介紹的最有意思情景,在圖中的橋北頭可以看到轎子、騎馬人、驢子……還有他們各自的神情真是栩栩如生,如林其境啊!)
4、師引導:同學們讀得真仔細,讀后你們有什么感受或最想說些什么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時點撥即可)
5、讓我們帶著自豪額感情朗讀全文,告訴世人這幅名揚中外的畫。
(1)指名讀。
(2)小組讀。
(3)全班齊讀。
三、總結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同學們努力學習,打開中華民族文化這座寶庫去探索、追求吧!
四、作業
1.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2、收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3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被譽為我國宋代小百科全書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古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及歷史價值。《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教學中,我本著略讀課文的教學原則,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感覺提綱挈領,上得輕松生動。
這篇課文的課題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材料,在學生讀題后,讓學生談談最關注的詞語中最關鍵的字,大家自然把焦點聚集在“名揚中外”的“揚”上,緊接著,我讓大家據課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還真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這幅畫都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如:
(1)讀第2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選擇感興趣的人物多讀讀,并從畫面上找出來,邊讀邊對照;再讓學生理解該處省略號的用法,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說一說。
(2)讀第3自然段,重點理解畫中人物的“形態各異”。
(3)讀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看畫面,編情景故事,體會畫的“傳神”。
二、讀中欣賞古畫和文本。
在學生初步感知古畫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段練習朗讀,借機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并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讓學生讀完書上的內容后引導學生用“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說話練習,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想象,學生興趣濃厚,想象得豐富。
三、了解古畫價值,突出主體。
整個版塊教學,從清明上河圖的保存開始,講到畫中的人,再講到畫中的鬧市。老師引領學生欣賞并了解了古畫的內容,最后,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它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回顧整個課堂教學,它不僅讓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我在想,這么一幅氣勢宏大的古畫,作者如何將它寫下來呢?還應適當指導學生去發現并感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4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做畫的精心和古畫的歷史價值呢?這成了我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在本節可得教學中,課前的談話回顧了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課堂上,我注重生字詞的教學,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設計了“我當小老師”的環節檢驗學生對本科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抽學生起來讀本課生詞,再教全班同學認讀,這樣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與同學之間的互相合作能力。接著,我讓學生走進畫卷,感受熱鬧。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再出示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感受畫面的熱鬧,理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激發學生了解古畫的興趣。第三個環節:我讓學生細品畫卷,感悟傳神。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抓住橋北頭的一個生活場景,引導學生來感悟畫卷的傳神之處。第四個環節是;想象畫卷,遷移運用。由于學生在前三個環節的學習中對《清明上河圖》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環節,我重在引導學生觀察畫卷并且仿照第四短的生活場景,自己選擇一幅畫面用兩三句話進行描寫,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最后一個環節是:抒發情感,運用語言。在前幾個環節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讀課文、看圖畫、寫場景的訓練,此時此刻一定有許多的話要說,因此,我在此環節設計了讓學生自由的來談感受,學生可以選擇對張擇端說,也可以選擇談談自己對《清明上河圖》的認識或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最后,我用一首小詩結束本節課的教學,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上完本節課之后,我認真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從環節上說,達到了環環相扣,各環節銜接過渡自然,基本完成了本課的四個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對后進生的關注不夠,教學沒能面對全體學生,對優秀生關注的比較多;語文教學重在“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本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還不夠到位,讀的比較少。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課堂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改正,認真鉆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努力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是一節有效的課。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難點
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單元導入,揭題解題。
1、師:這一單元我們已輕輕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一幅名揚中外的古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什么叫“名揚中外”?
3、這幅畫叫什么名字?你對他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與習資料)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師:課文將怎樣向我們介紹這幅古畫呢?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自由地讀課文,指名交流。
2、指名分段讀文,重點正音三個多音字“作”“溜”“乘”。
3、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可以怎樣劃分段落?
三、精讀課文。
1、現在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讓我們一起再欣賞一下這幅畫吧。
2、從剛才同學們驚奇的眼神、贊嘆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你們對這幅圖的喜愛。這幅圖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們的課文對它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寫。讀懂了課文,你一定會更喜歡它。想用什么方法來讀懂課文呢?引導學生讀讀課前的閱讀提示,明白學這一課可以用“圖文對照法”。
3、自由讀文,對照圖畫,看看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那些內容?簡單地標注在文字旁邊。
4、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體會體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1)讀第2小節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通過讀句子,并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來體會“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體會張擇端花了很大工夫,畫出來的畫了不起。
(2)讀第3小節,重點也是看圖、讀文、想象補充省略的內容,理解“形態各異”,引導朗讀“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從而體會畫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張擇端的畫技如此高超。
(3)讀第4小節,先引導學生看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體會畫的生動、精彩。老師再生動地朗讀這段文字,請學生閉目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進而體會“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5、朗讀課文第5小節。引導學生:欣賞了這樣一幅畫技精湛的神奇的畫,讀懂了這么有趣生動的課文,現在你想說什么?
四、單元總結,延伸課外。
1、師: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幅名揚中外的畫,記住這幅名揚中外的畫。(課件)
2、師:本單元的其它幾篇課文也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領略了巨人盤古開天辟地神話的魅力,還欣賞了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結晶──趙州橋。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學生暢談感受,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燦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
3、師: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同學們一定已經收集和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請繼續準備,下次我們將作專題交流和展示。
板書設計: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清明上河圖》
人物、街市、情景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6
【案例】
板書課題后問學生:“名揚中外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就是在中國和外國都很有名氣。”“這幅畫為什么會名揚中外呢?”學生一時無語,預習的內容記不住什么。“讓我們對照圖畫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再交流一下讀后感受。”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生詞、難懂的詞很多,于是就調整了原教學設計,將導言中的提示性學習環節改為讓學生邊讀邊圈畫不理解的、難讀準的詞語。結果學生匯報的有:“汴梁”“攤販”“官吏”“作坊”“一乘轎子”“驚擾”。然后再讓他們互相交流,說自己的看法,不準的、不明白的再由我來補充說明。一下子他們就明白了畫面的內容,了解了這幅畫的詳盡、有趣,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從而也就領悟到了這幅圖畫為什么會名揚中外。
【分析】
有時教師的追問過于急躁,不符合文本或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時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讓每一步教學都能為學生服務,讓課?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優秀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哪些內容,感受其藝術價值,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學會課外閱讀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看課外書能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名篇名著和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我們就要進行品味性的精讀(板:品味性的精讀)。今天,我們就以20課為例,來學一種看課外書的方法(板: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讀題。
二、嘗試閱讀
1、課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從頭到尾看一遍,看看講了寫什么。簡單說就是初讀感知。)板:初讀感知。
提醒:默讀,眼看、心想、嘴不動。生默讀課文。
一遍看下來,你讀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保存時間久卻完整、人多、人小、傳神等)
三、解決疑難
1、初步瀏覽了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問)
2、梳理、解決問題:
對于詞語、句子的問題,我們可以怎么解決?(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詞,可以查字典解決。師生一起查字典。
對于內容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聯系全文,也可以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比如:讀完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這幅畫,就可以上網。(教師演示搜索)師生共同欣賞《清明上河圖》。
四、品讀批注
1、僅這樣看書,只是初步地解決了疑難問題(板:解決疑難),還比較膚淺,還要抓住某個問題,有針對性地去品讀。像《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文章,我們就可以抓住名揚中外去細細品讀。
2、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三自然段。
從這段看,你覺得這幅畫為什么會名揚中外呢?
(1)生讀語句: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劃“一寸”、“黃豆那么大” 是多大。
雖然人這么小,但是每個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從中感受到什么,為什么?(投影儀示范批注:人小,很難畫,一般的畫家達不到這種水平,畫得精細、精致,畫技高超、技藝精湛。)
(3)剛才,我們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寫下自己看書的感受,這種做法,我們通常把它稱為批注。(板:批注)當然,別人的書或圖書館借來的書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來,請同學們選一段細細品讀,并在旁邊作批注。
4、交流。
(1)語句:這幅畫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貴,歷史悠久。
(2)語句: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業多,畫在同一幅畫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僅此一幅。
(3)語句: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臨其境,傳神。
(4)語句:《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歷史價值高。(引導:從這幅畫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們一樣嗎?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說畫中的虹橋,有關這種橋的建造方法已經失傳,現在我們僅僅依靠畫上所描繪的圖樣,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還有這樣高超的智慧。
5、小結: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人那么小,那么多,畫出了人物的形態,畫得逼真、傳神,讓我們感受到他畫技的高超;這幅畫畫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畫出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板:畫技高超 歷史價值高)。
五、做讀書卡
對于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品讀之后,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摘抄整理。下面,請同學們給這篇文章做讀書卡。
生做讀書卡。
六、小結學法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以后看課外書,碰到一些名篇名著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時,我們就要進行品味性的精讀:(板:一、二、三、四、),生接讀:一、初讀感知, 二、 解決疑難,三、品讀批注,四、摘抄積累。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8
我是面試小學語文的6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自報家門說教材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共包含四篇文章。本文則主要通過對北宋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畫面中的各行各業、熱鬧的街市以及橋北頭的具體場景的描繪,讓學生在欣賞這幅繪畫作品的同時,了解其的歷史價值,找出它名揚中外的原因,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本文在本單元中起到了引領主題、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聯系實際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能夠在父母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的資料。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主要是依靠直觀的、具體的內容,而本課的歷史背景和學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遠,因此,教師提前布置搜集資料的任務,配以課堂上直觀性的啟發引導尤為重要。
三、有機整合說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學情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讀寫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那些內容,了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同時,這是本課教學重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產生民族自豪感。(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相長說方法
教法上∶
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法,創設各種情景,配合朗讀指導法、情景教學法等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法上∶由于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我設計了讓學生對照圖片,憑借聯想,借助生活體驗,將文本信息轉化為形象,并采用小游客解說等多種方式訓練。
環節一∶
交流名畫,引出課題
興趣是一把打開課堂的金鑰匙。在上課伊始,我會親切地對學生說∶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一《清明上河圖》。通過預習我們知道“名揚中外“就是在全世界都有名的意思。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堪稱世界名畫呢?
就讓我們走近《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順勢引出課題。
營造懸念,激起學生對名畫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為下文教學鋪墊。
環節二∶初讀課文,走進名畫
環節引入情境“進博物館欣賞名畫“,并以獲得通行證作為此環節的獎勵機制。
首先,學生分組,在組內分段輪讀課文。鼓勵組內由自學能力較強的同學幫助自學困難或暫時靠后的同學,相互糾正讀音,力求讀通讀順。
接著,交換組長檢查其他小組所有成員的掌握程度,我適時地針對易讀錯的多音字“乘“進行強調,繼而,學生交流對“攤、販、欄“等生字識記的方法。隨后,學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關于這幅畫的基本信息;通過在師生的交流補充,了解這幅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以及歷史意義等信息。最后,利用學生在閱讀課文后的收獲,用多媒體展示相對應的畫面,讓學生體驗畫面中的情境。以游覽之情境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學生互助,教師引導,夯實了文本基礎。
環節三∶
游覽欣賞,研讀名畫
此環節創設游覽情景,學生以小游客的身份游覽這-名畫,在對課文整體內容有所把握后,回歸中心問題∶
為什么《清明上河圖》能夠名揚中外?學生交流討論,預設分享如下∶
(一)人數之眾多
集中體現在“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基于此,
首先,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行“,在明確其為行業、職業之內涵的同時,請學生劃出文中描繪的相應行業。學生容易發現“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這一句。
其次,針對找出的語句,引導學生關注句末的省咯號,發散思維,聯系實際,啟發想象其他可能的行業。
最后,提示學生聯系下文“光是這些人物,就有五百多個“這一句,并結合圖片體會“三百六十行“匯集的壯觀,進而邊讀邊感受畫家對眾行人出神入化地技巧處理,難怪名揚中外!
(二)街市之熱鬧
表現為各種各樣的招牌,琳瑯滿目的店鋪,形態各異的人群。對于此,
一方面,在入情入境地朗讀中,
首先,引導學生讀出“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等“這一句感受熱鬧氛圍。
接著,學生聯系上下文還可以抓住“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這一句,從中緊扣“形態各異“這個詞,感嘆于畫家不僅畫出各色的人,還畫出了每個人的`神態。
緊接著,針對“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的描繪,結合圖片,提示學生想象比劃“黃豆那么大“是多大?進而深刻地感受到“畫上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精湛畫技的了不起。隨后,創設情景∶如果你身邊剛好有一個外國朋友,你會怎樣告訴他?鼓勵同桌間互相評說,鍛煉表達能力。
另一方面,在學生感知街市熱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專注于畫面中的一處細節。繼而多媒體滾動畫卷,聚焦橋北頭這一鏡頭,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介紹橋北頭發生的故事,由此牽連出生活中類似的交通事故,讓學生對比,體會畫家融入這一瞬間意外的小故事于汴梁整體街市背景之中的獨具匠心。順勢指導學生稍帶緊張的語氣朗讀此部分。
環節四∶
鍛煉表達,交流名畫
請學生切換為講解員的身份,試著講解《清明上河圖》的相關背景、畫面內容和藝術價值。至此,教學目標得以實現,重難點不攻自破。
環節五∶
總結歸納,延伸名畫
果的尾聲,學生匯報收獲,我予以補充,并請學生課下搜集其他名畫的有關資料和知識,辦一期手抄報。
六、畫龍點睛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堂課的袖珍版,我的板書圖文、結合重難點突出。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設計 9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做畫的精心和古畫的歷史價值呢?這成了我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我圍繞這樣一個問題對學生展開了閱讀教學指導,我認為效果很好。我的統領全文問題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認真地讀完課文后,你對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有了哪些了解?于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學生們紛紛爭先恐后地表白著自己的看法。此時的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和滲透。比如:一個學生津津有味地講完橋北頭的情景時,我給學生補充了“一乘轎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為“一乘”。同時,我又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補充了這幅畫的前段和后段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對整幅畫的內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所以我認為,上課就像寫文章,設計一個主線條,所有材料都為這個主線條服務。這樣的課堂又干凈利落、又暢所欲言、又頗有收獲,真是一舉幾得。
本節課上,唯一讓我遺憾的是孩子們沒有親眼看到這幅畫的整卷內容,如在 課前準備一張《清明上河圖》的復制品帶入課堂,效果將更好!如有機會見到這幅畫的復制品,我一定會買回一張,以供我將來的學生欣賞。
教學反思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
上課后,我板書課題后,組織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提的問題還真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圍繞這些問題我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并標出自已的感受。在交流學生的感受時,我又對學生的讀進行了指導,并引導看圖,特別是圖的長度和高度,及圖上的人物數量及牲畜的數量。學生觀察之后,大開眼界,贊嘆我們有這么了不起的圖畫,有這么了不起的畫家,為里面的內容而驚嘆。接著我讓學生自已選自已喜歡的段落仔細讀一讀體會一下。結尾時對整篇課文進行了總結,抓了一下課文的描寫順序及總分的結構。
總的來說,學生在本節課上收獲還比較大,唯一遺憾的是自己沒能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一邊欣賞古畫,一邊聆聽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把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一開始讀了課題之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就圍繞學生提的問題進行課文的學習。在讀過課文后,解決剛才提的問題,從文中找到表示答案的句子,一起來進行朗讀,理解,說說感受。學生逐段讀的時候,能抓住每一段的大致意思,進行體會。學生最喜歡讀的是第四自然段,寫橋北頭的有趣的情景。在這里“一乘轎子”學生一開始很不理解,我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該詞。通過學生自己提問,同伴一起解決的方法,幫助共同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學生興致比較高,尤其是幾個理解能力好的同學,熱情高漲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一開始讀了課題之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就圍繞學生提的問題進行課文的學習。
在讀過課文后,解決剛才提的問題,從文中找到表示答案的句子,一起來進行朗讀,理解,說說感受。學生逐段讀的時候,能抓住每一段的大致意思,進行體會。學生對畫面的大小如果不知道,就不能理解這幅畫的了不起之處,畫卷很長,但是畫的高度很小,所以畫面上的人物小如黃豆,卻能看得清,可想而知花進去的精力。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10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被譽為我國宋代小百科全書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古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及歷史價值。教學中,我本著略讀課文的教學原則,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感覺提綱挈領,上得輕松生動。
這篇課文的課題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材料,在學生讀題后,讓學生談談最關注的詞語中最關鍵的字,大家自然把焦點聚集在“名揚中外”的“揚”上,緊接著,我讓大家據課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還真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么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這幅畫都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說它名揚中外?”如:
(1)讀第2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選擇感興趣的人物多讀讀,并從畫面上找出來,邊讀邊對照;再讓學生理解該處省略號的用法,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說一說。
(2)讀第3自然段,重點理解畫中人物的“形態各異”。
(3)讀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看畫面,編情景故事,體會畫的“傳神”。
二、讀中欣賞古畫和文本。
在學生初步感知古畫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段練習朗讀,借機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并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讓學生讀完書上的內容后引導學生說話練習,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想象,學生興趣濃厚,想象得豐富。
三、了解古畫價值,突出主體。
從清明上河圖的保存開始,講到畫中的人,再講到畫中的鬧市。引領學生欣賞并了解了古畫的內容,最后,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它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在本課的教學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對后進生的關注不夠,教學沒能面對全體學生,對優秀生關注的比較多;語文教學重在“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本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還不夠到位,讀的比較少。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課堂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改正,認真鉆研教材,爭取讓今后每一節課更加扎實、有效。
幅名揚中外的畫 11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教學錄像)
學習目標
①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時間、作者及內容。
②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設計
緊扣課題、談話引入
①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曾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中華文化,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畫家、思想家。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北宋時期的大畫家張擇端。
教師板書課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②齊讀課題,學生緊扣課題質疑。
自主閱讀,理解內容
①平時我們遇到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學法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本單元學到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②學生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按照閱讀要求自學課文。
全班交流,取長補短
①“我來告訴你!”
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講給同學聽。
(注意:相同內容不重復交流)
②“我要請教你!”
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同學幫忙解決的?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幫助解答。
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①教師啟發思考:為什么說《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②學生自由讀課文,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準備讀給大家聽。
③展示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引導從內容和表達兩方面說)。
課外作業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國傳統文化整理一下,準備與同學交流。
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哪些內容,感受《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3. 培養“圖文對照讀懂課文”等自學方法。
二。 環節設計
(一)激趣交流,學習第一小節。
1.揭題,提出希望學生自學讀懂課文的要求。
2.檢查預習成果,出示本課新詞,重點正音三個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名揚中外”的意思,知道這幅名揚中外的畫就是指《清明上河圖》,并板書。
4.結合預習時查找的資料,交流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
5.肯定學生的預習成果:同學們真會學習,你們已經預習中把課文第一小節的內容學懂了。能讀好它嗎?齊讀第一小節。
(二)欣賞感知,明確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圖》的摹本,讓學生自由觀賞,談談自己看后的體會。
2.老師激趣:從剛才同學們驚奇的眼神、贊嘆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你們對這幅圖的喜愛。這幅圖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們的課文對它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寫。讀懂了課文,你一定會更喜歡它。想用什么方法來讀懂課文呢?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3.引導學生讀讀課前的閱讀提示,明白學這一課可以用“圖文對照法”。
(三)看圖讀文,激發情感。
1.默讀2—5小節,對照圖畫找一找課文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
2.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體會體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隨機2—4小節。
(1)讀第2小節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通過讀句子,并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來體會“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體會張擇端花了很大工夫,畫出來的畫了不起。
(2)讀第3小節,重點也是看圖、讀文、想象補充省略的內容,理解“形態各異”,引導朗讀“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從而體會畫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張擇端的畫技如此高超。
(3)讀第4小節,先引導學生看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體會畫的生動、精彩。老師再生動地朗讀這段文字,請學生閉目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進而體會“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四)抒發情感,運用語言。
1.學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上,朗讀課文第5小節。引導學生:欣賞了這樣一幅畫技精湛的神奇的畫,讀懂了這么有趣生動的課文,現在你想說什么?
歷經風雨八百年,
繁華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態眾生相,
盡在綿綿畫中間。
揚名海外震國威,
驚世絕技人人贊。
絕!
中華文化真叫絕!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難點
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解題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的這一堂課我們要來欣賞一幅古畫。
板書課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2、師:什么是名揚中外?誰能用其他的詞來替換它?
二、初讀,感知大意
1、自由讀課文,注意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后評價,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通順,重點正音三個多音字“作”“溜”“乘”。
三、看圖讀文,讀中感悟
1、播放課件,出示《清明上河圖》
說一說:看完這幅畫你有什么感受?
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出關于這幅畫的信息,看誰找得又快又準。(匯報)
3、默讀課文2、3、4自然段,對照圖畫看看課文描寫了畫面上哪些內容?
(用筆勾畫出重要的句子)
4、交流:
學生回答,并讀出課文中相關句子。
師隨機板書:《清明上河圖》、人物、街市、情景。
5、選一處你最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
(1)指著圖中相應的'位置,進行簡單的解說。
四、再次欣賞清明上河圖
五、拓展訓練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為什么說《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六、作業
收集整理了解到的我國傳統文化。續收集,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