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去水鄉周莊游玩,見到許多店鋪都擺放著紅燒蹄髈,讓我想起了逝世多年的爺爺。爺爺是一位鄉間廚師,在幾十里周邊的村莊中,他總是被邀請去幫忙做年夜飯或其他慶典。他的菜肴都是家常風味,大葷講究濃油赤醬,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他擅長烹飪油炸肉丸、糖醋排骨和紅燒羊肉,但讓我最喜歡的是他那道紅燒蹄髈。
小時候,我們很少吃葷菜,如果能撈上幾塊豆腐、炒一盤豆芽或者買些便宜的魚,小孩子們都會非常高興。我因為沾到了爺爺的光,每次都能吃得滿臉油光。我天生有吃貨的本性,從小不僅會吃,還學會了自己烹飪,這一切都是受到了爺爺影響。
在我們那個鄉下,人們熱情好客,每次大事總是請很多人來家中聚餐,左鄰右舍都互相支援,用“流水席”來形容這些盛宴。廚房是最繁忙的地方:爸爸揮動鍋鏟,在濃郁的油煙和香氣中工作;端盤送菜的人不斷穿梭;灶火映照著他們辛勤工作的人臉龐。當爸爸出門時,我常隨行,但因為廚房太擁擠,我通常不待在那里。我看、學著從小就對燒菜特別感興趣,最喜歡的是跟隨爸爸一起學習制作蹄髈。
蹄髈如同牡丹,有一種富貴之氣自帶喜慶之美。在我們小時候,即使貧窮的人家,也會為年夜飯準備一盆蹄髈。案板上的一只大蹄已經被處理干凈了,豬毛也被火燎掉了,并切成了花刀,以便入味。然后,將黃澄澄的菜籽油倒入鐵鍋內,再加入冰糖慢慢熬成深色糖稀,然后放進蹄髈,加上沒過其上的水,再加入醬油、料酒、醋和食鹽,以及蔥段、姜塊和紅辣椒,以及香料包中的花椒、小茴香等最后用大火煮兩個多小時,小火燜一個多小時才完成這道年夜飯中的“發財肉”。
我們的家鄉傳統是在下午四五點開啟年夜飯,一旦結束,就開始放炮仗搶彩頭。那時候,紅色的蹄髈表面撒上了綠色的蔥花,使我的饞蟲幾乎難以控制。但是我必須等到最尊敬的大哥(老者)先嘗試,然后才能動筷。大哥輕輕撥了一口,那份酥脆而又鮮美,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風味之一。
雖然每次只能在最后輪到我品嘗,但剩下的大的骨棒總是歸于我啃咽,讓我盡情享受那份獨特的幸福感。在親人離世后,每隔十年一次忌日回家的習俗依舊存在。而前一年紀念十周年忌日時,全家圍坐在一起談論起那些美好的記憶及料理。那次大家決定,由于父母手藝要早早傳承給子孫后代,所以將來過節時做蹄髈任務落在我的肩膀上。
工作之后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就像童年的放鵝時期,被驅趕著向前奔跑,如同別人的鵝群爭先恐后的搶占豐饒草地一樣只有回到山里的老宅,只身穿換制服,用心時間精心燉制色香味俱全的蹄髈,當它呈現在辭舊迎新的餐桌前,看著親朋好友品嘗贊嘆,我才覺得真正體驗到了那種所謂慢生活,那種內心豐盂而充滿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