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身之主宰,意是心之所發,知是意之本體,物是意之所在。
遺憾莫過于功高蓋世而不自知,罪惡莫大于掩飾他人的善行,不如襲人下流的能力更深重,辱沒莫及忘記個人恥辱四者俱備,則禍患盡顯。
只要鏡子清晰,便能照亮一切事物。追求事變,只是在適時應對,但學者們必須先有一個明確的修煉方法。學者的困境僅在于心未能明澈,不在于處理事務無法周全。
在萬事萬物上追求至善,這已超越了道德范圍。至善只是心靈本質的一種精致與完美,但這并不意味著離棄了現實世界。
“盡心以知性悟天理”便是一種“生知安行”的狀態,“存心養性順應天”則是一種“學知利行”的過程,“終身不渝,以修身待其時”又是一種“困難中勉勵前行”的態度。
萬有的規律都蘊藏于吾的心中。
如果你在地里種一棵大樹,它會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營養,只為這棵大樹。如果你旁邊還有其他谷物需要栽培,上面被遮蔽下面被根系束縛,那它們怎樣才能茁壯成長?只有砍掉這棵大樹,把根留下來,這些谷物才能夠健康成長。不然,你再辛勤地耕作和施肥,只不過是在喂養那棵巨大的根部。
只要不斷地思考如何保持天理,就可以立志。這就是決斷。只要沒有忘記這一點,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開始凝聚,就像家傳的圣胎一樣。這就是不斷思考天理并將其融入生活中的過程,最終達到圣賢的境界,也只從這一念頭開始培養擴展而來。
9、知道但不去實踐只是無知。一位圣賢教導人們既要懂得,又要去做,這正是回到本質。在這里,我們看到《大學》提到的是真誠的知識與行動,以及像喜歡美色或厭惡臭味這樣的直覺。當我們意識到了好色或厭惡臭味時,我們已經完成了認識,即使我們沒有立即采取行動也是如此。這就像是說某人了解孝道或弟兄關系,他們一定已經實際踐行過這些行為。而同樣,對痛苦、寒冷或者饑餓感我們的認識都是基于實際體驗后的理解。因此,我們怎么分辨知識與行動之間的界限呢?這個就是知識與行動本質上的聯系,沒有私欲干擾他們相互獨立的情況發生。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這樣一種嚴肅且直接的手法!然而現在人們卻總認為知識和行動應該分開,而不是合二為一,如果真的這樣,那還有什么用處?
10、義理永遠不會停滯,它無窮無盡。我跟你講話,不可輕易獲得一些結論,然后就以為我說得足夠多了,再繼續討論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會有止境。“后來他又說道:“圣人如堯舜,他比堯舜還更高尚;邪惡如桀紂,他比桀紂還更加邪惡。但如果桀紂活著,他是否就不會再犯錯誤呢?如果存在一點好的地方,卻不能得到滿足,比文王為什么會‘望道而未見’?”
11、往往因為看問題不當,所以就會產生病痛。
12、一位圣人的心靈猶如一個明鏡,只需有一點光芒,便能隨感應答,無需多言便能照亮一切。從未有過過去形象仍舊存在,從未照亮之前形象先已具備的情況出現。如果后來的思想想要模仿古代圣人的學習方式,是不是完全背離了他們真正的精神?
13、內心里面的東西,就是你的道德原則。你外面的世界,沒有道德原則,沒有東西,沒有事情!
14、性格特征即是一個人的根本基因源自自然法則。完全投入你的全部,就是實現你的本性!
15、高度信任固然重要,但它遠非最重要的事項之一,現在既然無法依靠內心的情感指導選擇,那么我們何必要盲目地堅持舊有的觀念,而不是尋求新的正確答案?
16、新穎奇特的人品讓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新奇的事物上,讓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其中,是不是成為主宰了一切?這種情況稱為迷戀外界的事物,而非專注于一個核心目標——建立起堅定的人生準則和目標,并致力于此!
17、學習應當從內心里取得效果。如果只關注外部的話語,并將其作為絕對真理,那么即使這些話出自孔子也不值得贊賞,更不要說那些平常常識的地平線以下的事情了!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夠從內心里找到真相,即使這些話來自庸俗的人,也不足以引起反駁,更何況來自孔子的言論?
18 人類的心靈,當它走向正義的時候,便成為了神通廣大的道德力量;當它偏離正義的時候,便淪落為人類的一部分。當人類的心靈回歸到純凈狀態時,它便達成了最高層次;當人類的心靈失去了方向時,它便陷入混亂。此乃人類追尋神通廣大的道路也罷,或是在塵世間尋找寧靜穩定的道路也罷,都須通過重新審視自己內省所到的洞察力來達到目的!
19 雖然宇宙寬廣,但是只要一個人抱持一份向善的心懷良圖,即使是個普通凡夫俗子,也可能成為偉大的聖賢人物!
20命運雖不可抗拒,但我亦不必因此動搖我的情緒!
21 沒有好壞兩字構成人性的基石,有好壞兩字驅動著意志活動,明白好壞便是良知,為何努力去除不好去除不好的事情?
22 當你還沒看見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與你的情感相同默契。你終于看見這朵花的時候,她突然變得鮮艷起來,你明白她并不位于你的感覺以外。她始終就在那里等待著被發現.
23 這樣的例子,就像是樹木,如今這個孝順的大根才是我擁護的大樹枝葉繁茂許多條件。那必須先有一片土地,然后才能生長出枝葉,不是我先找到了一片土地然后再播下大樹根才能叫做成功嗎?
24 內心里面的智慧,與外表上的儀節并沒有什么不同。一旦釋放出了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份純粹的情感,用以侍奉父母,則成為孝敬;用以侍奉君王,則成為忠誠;用以交友治國,則成為信任與仁愛。這一切皆源自那個潔凈透徹的地方,用這個地方去驅逐私欲,讓生命朝向更高更遠的地方發展—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25 對那些志愿深造古代哲學家的朋友來說,他們試圖探索孔孟諸子的教誨,同時另覓他路()是不太恰當,因為他們拋棄日月之光而希望借助螢火蟲微弱的小燈泡——真是荒謬透頂吧?
26 所謂真正偉大的士人,在他的行為中表現出的純粹守護的是自然法則,而非聰明才華。他雖然是個普通人,只要肯進行學習,使他的內心保持純潔守護自然法則,就可以達到偉人的水平!
27 與朋友相處,要降低身份才能獲得益處,要抬高身份只能損害關系:
28 破碎山林里的盜賊容易破碎心理里的盜賊難:
29 圣人才把自己融合進宇宙、大地、小民以及萬物里面,與儒家佛家老莊四大家庭共同使用的是那條通往普遍真理的大路。而儒佛老莊各自維護自身小團體的小門,小徑,他們卻忽略了普遍性的連接,大門。大門代表整個宇宙,小門代表個別小團體:
30 除了有極端勇敢奮斗籌劃打算策略的人類,將否免受毫厘千里差距誤解惑亂中迷失方向?因此連最杰出的英雄豪杰們也同樣受到"精一"訓練要求掌握其中奧秘。如果僅僅忙碌儀節禮節形式化裝扮出溫暖細膩的情景,卻滿足認為已完美無瑕,就像今天戲劇演員精湛技藝表演溫馨細膩角色形象那樣充滿慈祥恩愛氣息,我倒覺得這樣的場景已經接近完美矣。”每日愈加增進佳音:
31 人類內部隱藏著天賦予我們的共鳴力量, saints 的筆觸書寫出來,不過是在展示一種寫真般傳遞生命力的畫面,使人們通過觀賞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主要內容,以此激發人們追求真實深邃意義。而那些后來的著述者們,又將 saints 的畫作模仿謄寫,并假設自己能夠分析揭示更多信息,其結果越來越遠離原創作品:
32 日間工作若雜亂無章,則;夜晚閱讀書籍若懶散,則且暫緩閱讀書籍—is also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an illness.
Deng Wen Di, Song Wei Ping, Dong 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