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 1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賞析 2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講經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竹徑”、“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么高潔幽美的環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映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悅”和“空”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出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凈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了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鑒賞 3
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齊,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興福寺,遺址猶存。
常建,生卒年不詳,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作品流傳下來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邊塞和山水的詩篇成就最高。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他山水詩中的代表作。
大約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詩人獨自來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陽透過薄薄的晨霧灑向山上的樹林,點染著寺內寺外,使古寺更顯出神秘與寧靜。如此景象,使詩人心曠神怡,但他無意于游覽整個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禪院。于是他踏著晨曦,穿過寺內那曲曲彎彎的竹林小徑,來到了幽深的后院,驚喜地發現僧人們唱經禮佛的禪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環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間仙境。驚嘆之余,詩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卻了人間的一切煩惱,盡情地欣賞著仙境般的美景。他抬頭望見那青翠的山巒經朝陽的點綴,更顯嫵媚、迷人。這絕妙的山光不僅陶醉了凡人,而且還愉悅了林中的小鳥,它們在花木叢中競相婉轉啼鳴。伴著鳥兒的歌聲,詩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見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鏡,探身望去,山光物態連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塵世雜念,頓覺蕩滌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場黑暗; 什么互相傾軋,爾虞我詐,全從靈魂深處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這新鮮、生動、寧靜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據了詩人的整個心胸,仿佛詩人自己也已融進了自然之中。在這萬籟俱寂,物我兩忘之時,只有寺院內那鐘磬之音,悠揚、和諧,隨風飄來,如絲如縷,沁人心脾。
這首詩表面上看是題詠佛寺禪院的,實際上抒發的是詩人寄情山水,向往隱逸的真實胸懷。在這八句詩中,詩人重在刻畫的是一個“幽”字,而旨在體驗和示人的卻是一個“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時間和地點。一大早,詩人便登山來到了古寺,可以想見一路上是沒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進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謐的氛圍。“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則道出了詩人急欲一睹的禪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叢中。如此幽靜的去處和幽美的環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凈化。“山光悅鳥性”一句是詩人以鳥來比興,旨在說明凈化后的心靈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空門禪悅”,忘卻了人世間的一切煩惱,仿佛詩人在目睹了禪院的幽謐空靈,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和真諦,自己的心靈在凈化后不斷升華,人間的一切音響不復存在,只有寺院內那鐘磬之音,縈繞耳際,把人帶進佛家圣境。詩人用“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作結,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句的啟示,以動寓靜,進一步突出禪院的“幽謐”; 另一方面則可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讓余音裊裊的鐘磬之音去啟發讀者的思維和想象。
由此可見,常建的這首詩在藝術構思上是頗為新穎、巧妙的,表面上看,詩人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幾筆,勾畫出了古寺禪院內外的風光景致,從中不露痕跡地強調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從而將詩人心中的真情實感,通過幽深、靜謐、秀美的客觀景物傳達給讀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對于常建詩歌中看似寫景,實則傳情; 看似平易,實則深曲; 語言摯樸,造句警策; 巧用比興,耐人尋味的藝術特點,唐人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有:“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鑒賞 4
此詩一題《題破山寺后禪院》。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縣 西北虞山上,也叫興福寺,是南齊時一處宅園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稱為古寺了。禪院是佛家子弟居所。這首詩不從寺本 身著筆描畫,而是題詠寺后院的靜趣,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 胸懷。在盛唐山水詩中是獨具一格的好詩。
首先,詩人用精巧的構思和質樸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幽 靜清空的意境,那深遠的詩旨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俗, 佛音回蕩的世外境界。構成于詩中的特殊氛圍并不使人感 到孤獨、清寂,而是讓人感到在精神上達到物我一體的充 實。人的靈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復蘇和發現。這種傳神動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詩中表 現出的一個“靜”字和一個“空”字。“靜”與“空”是最能夠體 現佛家精神的,佛門之地無處不求一個“靜”字,從物靜、人 靜到心靜皆如此。“靜”是實現“空”的基礎,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則是佛家最高旨向。詩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均在今陜西西安市附近), 以游歷名山大川自娛,后隱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為 歸隱之人,要想拋卻塵世,這求“靜”達“空”當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對此二字備加禮贊。請看詩中首聯“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兩句,先從外部環境點出了破山興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時間。一個“清晨”包含著 一日塵俗囂煩開始之前的寂靜。“初日”與“清晨”照應。僧徒 所聚之所通稱“叢林”,用“高林”便兼有贊美禪院之意。此處 已寫出了“靜”意。
再看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里的曲徑、深 禪以及環繞其旁的青竹、素花、綠林,更是無一字不襯托出 景色的幽靜宜人。這景致是游寺者(即詩人)于初步領略了 禪寺的 “靜” 之后無意發現的,又進一步使詩人沉浸于其 中。緊接其后的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則從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悅”這里用作動詞。“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詩人遠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輕籠著寺后青山,林間鳥兒似受這山光的召喚,愈發歡快地 飛翔、啾啾地叫著;又緩步清泉潭邊,低頭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煩惱頓時煙消云散。往日追尋的禪悅隱逸之趣 仿佛在此時此景中方得領悟。在這繽紛的晨色中,詩人獨選 鳥性,似在隱喻要想達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靈首先要 自由自在,無所牽、無所掛。這兒已由求靜升華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萬物重疊之影,自然是“空”的了。這 怎能不觸發詩人尋覓已久,終有所得的靈性呢?
尾聯“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兩句中的“萬籟”,指自 然界的一切聲響。籟,凡是能夠發出聲響的孔竅都叫籟。“鐘 磬”是古代的兩種樂器。僧人禮佛頌經時則敲擊鐘磬,又兼 有報時的作用。這一聯講處于心空意靈的詩人聆聽著恍如 世外的鐘磬聲,早已忘記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記了空明的 山景,婉轉的鳥鳴,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間的一切聲響這時都已消失,唯有那鐘聲引導著人們進入 那純凈的勝境。這鐘磬聲,當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的回響, 這寂靜當屬詩人領悟禪悅后的感受。在此,詩人已完全從 “靜”達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詩壇,此詩已備受贊賞。除了時尚的 推崇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詩絕妙的構思。為突出靜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動養靜,動靜相兼的藝術手法,這在后二 聯尤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為靜景,卻以飛鳴鳥聲破之,恰 合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對為靜,人的內心活動卻 復雜多變,此處以“空”將二者相連,人心便顯靜態。尾聯更 是以“唯聞鐘磬音”突出此時此刻的“萬籟寂無聲”,最終用 “靜”完整地、和諧地塑造出空的意象。這些不僅說明詩人的 藝術功力十分深厚,還說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寫出意境深邃的好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 5
【原文】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鑒賞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
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是從內心的感受的來描繪后禪院的清靜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鳥兒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無比,令近潭觀水者忘卻心中的一切雜念。這就更加襯托出其景之幽靜佳絕。一個“悅”字,賦予鳥兒以人的靈性,向讀者傳達了鳥音關關的畫外音。一個“空”字,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靜趣。
尾聯“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從聽覺感受方面來表現后禪院的幽靜。萬籟俱靜,實難以名狀,于是詩人采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裊裊來反襯山寺后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與一般五律不同,這首詩起首兩句即形成對仗,而其頷聯的“通幽處”和“花木深”卻苛求工對,即吳喬《圍爐詩話》中所謂的“偷春格”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稱的“蜂腰”,從而形成五言律詩的一種變格,實現一種別致的節奏美。
【鑒賞二】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6
題破山寺后禪院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譯文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山光的明凈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注釋
1、[清晨]:早晨
2、[入]:進入。
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陽。
5、[照]:照耀。
6、[高林]:高樹之林。
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
8、[幽]:幽靜。
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禪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聞”。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
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后,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7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翻譯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
清晨:早晨。
入:進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
照:照耀。
高林:高樹之林。
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
通:一作“遇”。
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此:在此,即在后禪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
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鑒賞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賞析二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著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講經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竹徑”、“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么高潔幽美的環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映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悅”和“空”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出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凈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了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鑒賞二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來到禪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平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里,仿佛輕松愉悅地步入山陰道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著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裊娜著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氳著別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嘖嘖稱贊。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桿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隱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隱隱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禪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嘆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為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萬籟俱寂,只在那鐘磬上一擊,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縈繞在禪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繚,仿佛梵音入耳,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
賞析: 8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凈,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全詩 9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10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注釋:
1、[清晨]:早晨
2、[入]:進入。
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陽。
5、[照]:照耀。
6、[高林]:高樹之林。
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
8、[幽]:幽靜。
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禪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聞”。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
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
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
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后,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翻譯: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1
1、《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游鐘山》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4、《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曉行望云山》
宋·楊萬里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6、《題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瓊臺,圣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口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8、《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銀河落九天。
9、《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3、《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晴。
14、《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2
【篇一:《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篇二:《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篇三:《秋登萬山寄張五》】
孟浩然(唐)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篇四:《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篇五:《絕句》】
李清照(宋)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篇六:《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篇七:《山居秋暝》】
王維(唐)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篇八:《望洞庭》】
劉禹錫(唐)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篇九:《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篇十:《竹里館》】
王維(唐)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篇十一:《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篇十二:《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題破山寺后禪院 13
這首詩是說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碧潭映影凈化人的心靈。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只聽到院里的鐘磬聲音……詩旨在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抒發寄情山水之胸懷。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山,入破山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靜的后院,面對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賞,寄托自己遁世情懷。
鑒賞 14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山水詩。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寺廟就成為中國建筑中極具特色的一類。一般的 寺廟,大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修建在鬧市通衢,便于人們拈香禮佛;一種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眾潛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廟,往往與山水自然融 為一體,別有韻味,后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說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禪性;寺靠名山,禪院似乎也增加了靈 性。常建的這首詩,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現出來了。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破山。后禪院,即詩中所說的“禪房”。 寺廟一般分兩個部分,前面從山門開始,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菩薩殿、 祖師殿、伽籃殿、羅漢堂等,是僧徒誦經禮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燒香禮 佛的地方,是對外開放的。而“禪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數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進入。
常建大概就屬于這種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頷聯的出現。因為如果僅 僅是在前面隨眾參拜,是不需要經過什么“曲徑”的。
這一聯太精彩了!隨著彎彎曲曲的小道,來到幽深的后院,寂靜而帶 一點神秘色彩的禪房,掩映在花木叢中。沒有禪語,卻帶有禪意。宋歐陽修 十分欣賞這一聯,曾經想仿此撰寫一聯,卻終不可得。
頸聯可以看作是兩個倒裝句式。“山光悅鳥性”,就是“鳥性悅山光”, 雀鳥喜愛的,就是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樣清空,沒有欲念,沒有貪嗔。
寫到這里,尾聯已是呼之欲出。“萬籟”,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包括了各 種各樣的欲念,到這里都放下了,心靈得以靜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鐘 磬聲,縹緲入云。
題破山寺后禪院 15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五)
譯文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意境 16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相關
大意 17
我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古寺。初升的太陽,照亮了山上的樹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處;僧人 們居住的禪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處。陽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鳥 兒在歡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綠的山色,使人的 心靈也像這潭水一樣,感到清澈和潔凈。大自然中的一切聲響仿佛都已 經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揚洪亮的鐘磬聲,回蕩在這幽靜的山林中。
注釋 18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賞析 19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寫景詠物譯文/注釋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全文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注釋 20
①竹徑:一作“曲徑”。禪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謂禪院幽美的環境使鳥兒感到愉悅,使人消盡雜念。山光:指陽光在山巖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萬籟(lai):各種聲響。鐘磬(qing):兩種打擊樂器。鳴鐘擊磬,寺廟中用為作息信號,鳴鐘表示開始,擊磬表示結束。
題破山寺后禪院全文翻譯: 21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禪房周圍花木郁郁蔥蔥。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鐘磐聲在空中回蕩。
相關試題 22
1.這首詩著眼于表現禪寺后院幽靜、寂靜( )的環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現了作者歡悅( )的心境,主要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
2.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古人評詩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
4.詩的頷聯后來簡化為成語“曲徑通幽”,常被用于題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黃龍洞等,?
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深”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請說說你對這個詞的理解。
7.“曲徑通幽處”一句,對“曲”課文注釋為一作“竹”。紡者選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為這兩個詞在表達的意境上有什么區別?
8.請對“山光悅耳鳥性,潭影空人心”從表現的內容上或表達的情感上做點賞析。
9.下面對詩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兩句寫詩人在清晨入破山寺興福寺時,旭日初升,光照樹林。
B.三、四兩句描繪了禪院美妙的環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現力。
C.五、六兩句書寫詩人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悅,“潭影空人心”,表現詩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獲得愉悅的內心感受。
D.這首詩題為“題破山寺后禪院”,可見“破山寺”是全詩重點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畫后,立即轉入對“破山寺”的描述。
10.“萬籟此俱寂”和“但余鐘磬音”中否矛盾,為什么?
11.這首詩描寫的主要內容是:
12.對下列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大約作于詩人做縣尉時。詩歌描寫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詩人對仕途生活的向往。
B.詩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可知“后禪院”才是詩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兩句后提過破山寺后,立刻轉入對后禪院的描述。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曲徑通幽處”引發人豐富的聯想與思緒,暗示的意義多于寫實的意義。“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
D.“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更多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欣。一個“空”字表現了作者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
13.“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請賞析其中的妙處。
14.“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處?
15.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寫天光、山色、澄波不僅使鳥兒歡悅,而且令人雜念頓消的句子是: , ;描寫佛寺禪院曲徑幽靜、花木掩映的著名詩句是:
, 。
解題 23
此詩作年不詳。破山寺:即興福寺,故址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后禪院:寺后院。寺廟一般分前、后院。前院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為僧人生活居住之區。常建以善寫靜境著名,此詩為代表作。中間二聯被殷璠《河岳英靈集》稱為“警策”。歐陽修則激賞“竹徑”一聯,以為不可及(《歐陽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詩首聯對仗,卻為意復。頷聯則對仗不工整。頸聯的“空”字應為仄聲卻用平聲,這都說明這首律詩還帶有些古詩作法。
古寺:指興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于今江蘇常熟。興福寺始建于 南齊,至唐已為古寺。高林: 山上 樹林。佛教稱眾生聚積的居所為 “叢林”,故這里的高林亦含有稱頌 古寺之意。禪房:修禪的屋所。籟: 本指孔穴中發出的聲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聲音。磬:佛家的打擊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東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徑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籠簇禪房。青山日照絢麗多彩。 鳥兒于林間歡悅啼鳴,水潭清澈,映 現身影,頓感天地物我融為一體,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時萬籟俱寂,唯 有寺院的鐘磬之音悠然而鳴,更顯 幽邈靜謐。此詩樸素自然而意旨深 遠,雖寫澹逸情致,卻深含禪機理 趣,即使不主觀地以禪心去感悟,也 會自然地獲得一種禪心的空明澄 靜。
題破山寺后禪院對照翻譯: 24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禪房周圍花木郁郁蔥蔥。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鐘磐聲在空中回蕩。
參考答案 25
1、深幽寂靜 寧靜、空靈
2、答: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是以聲靜來襯寫自己的心靜,抒發自己萬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詩眼”分別是“悅”“空”。“悅”是說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鳥的性情歡悅。“空”是說潭水清澈,臨潭顧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雜念)消除凈盡。“悅”“空”兩字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山光水色相應。(不脫離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達到能夠領悟妙道的勝境,先得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
5、萬籟俱寂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6、答:寫出了禪院中花木繁盛的樣子,表現了禪院中幽深安靜的'環境。
7、答:這兩個詞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彎彎曲曲,層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這里曲徑幽靜,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僅讓鳥兒歡悅,而且讓雜念頓消。表現了大自然的美景對人的熏陶作用,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萬物之音響全部消寂,而僅有禪院的鐘表磬之音,裊裊不絕,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這寂靜的禪院更顯空寂,使用權這肅穆的世界更為莊嚴,使用權一剎那成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禪院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詩人頗為濃厚的隱逸情懷。
12、A
13、“曲徑通幽處”引發人豐富的聯想與思緒,暗示的意義多于寫實的意義。“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
14、這兩句更多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欣。一個“空”字表現了作者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
1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注釋
⑴破山寺:又名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地為“叢林”,此有稱頌禪院之意。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空人心: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萬籟(lài)此都寂: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鐘磬音: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石或金屬制成的打擊樂器。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 26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曲徑 一作:竹徑)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聞)
《題破山寺后禪院》譯文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題破山寺后禪院》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指鐘、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題破山寺后禪院》賞析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著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題破山寺后禪院》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題破山寺后禪院》賞析二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講經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竹徑”、“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么高潔幽美的環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映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悅”和“空”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出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凈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了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題破山寺后禪院》作者介紹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27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山光的明凈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注釋
1、[清晨]:早晨2、[入]:進入。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4、[初日]:早上的太陽。5、[照]:照耀。6、[高林]:高樹之林。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8、[幽]:幽靜。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10、[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14、[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15、[此]:在此。即在后禪院。16、[都]:都,俱。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聞”。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2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后,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二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來到禪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平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里,仿佛輕松愉悅地步入山陰道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著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裊娜著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氳著別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嘖嘖稱贊。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桿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隱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隱隱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禪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嘆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為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萬籟俱寂,只在那鐘磬上一擊,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縈繞在禪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繚,仿佛梵音入耳,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
題破山寺后禪院賞析三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著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譯文 28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賞析 29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出自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意思: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盛唐詩派中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之稱。他的詩現存57首,數量雖不多,《四庫全書總目》稱常建“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河岳英靈集》中常建序稱“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于如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又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數句,并可稱警策。”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悠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最著名的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在優游中寫會悟,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和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現江蘇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蓍名景點,全賴常建此詩以傳。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賞析 30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中考預測】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 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自由、沒有人世煩惱的景象。
2.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詩人由于身處幽靜、脫俗、自由的禪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種種人世煩惱都除去、心胸寬闊、俗念頓消的純凈的感受生動地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