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a href=http://m.zzjyg.cn/jiaoyu/15775.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
古風(fēng)其 1
[唐] 李白
秦水別隴首。
幽咽多悲聲。
胡馬顧朔雪。
躞蹀長嘶鳴。
感物動我心。
緬然含歸情。
昔視秋蛾飛。
今見春蠶生。
裊裊桑柘葉。(柘一作結(jié))
萋萋柳垂榮。
急節(jié)謝流水。
羈心搖懸旌。
揮涕且復(fù)去。
惻愴何時平。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2
[唐] 李白
醉騎白花馬,西走邯鄲城。揚(yáng)鞭動柳色,寫鞚春風(fēng)生。
入郭登高樓,山川與云平。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
相如章華巔,猛氣折秦嬴。兩虎不可斗,廉公終負(fù)荊。
提攜袴中兒,杵臼及程嬰。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誠。
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毛君能穎脫,二國且同盟。
皆為黃泉土,使我涕縱橫。磊磊石子岡,蕭蕭白楊聲。
諸賢沒此地,碑版有殘銘。太古共今時,由來互哀榮。
傷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趙俗愛長劍,文儒少逢迎。
閑從博陵游,暢飲雪朝酲。歌酣易水動,鼓震叢臺傾。
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
送族弟綰從軍安西 3
[唐] 李白
漢家兵馬乘北風(fēng),鼓行而西破犬戎。爾隨漢將出門去,
剪虜若草收奇功。君王按劍望邊色,旄頭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頸數(shù)應(yīng)盡,明年應(yīng)入蒲萄宮。
《贈孟浩然》 4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巴女詞 5
[唐] 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勞勞亭歌 在江寧縣南十五里. 古送別之所 6
[唐] 李白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古情不盡東流水,
此地悲風(fēng)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苦竹寒聲動秋月,
獨(dú)宿空簾歸夢長。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 7
[唐] 李白
王家碧瑤樹。
一樹忽先摧。
海內(nèi)故人泣。
天涯吊鶴來。
未成霖雨用。
先失濟(jì)川材。
一罷廣陵散。
鳴琴更不開。
唐詩300首大全之李白詩賞析 8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唐代〕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一作:一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fù),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極其優(yōu)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當(dāng)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fù)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進(jìn)一步生發(fā),聯(lián)想到六朝的繁華。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金陵達(dá)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內(nèi),兩岸匯聚六朝的經(jīng)濟(jì)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zhuǎn)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來,吳國曾經(jīng)繁華的宮廷已經(jīng)荒蕪,東晉時代的風(fēng)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華也如鳳凰臺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句由抒情轉(zhuǎn)為寫景。詩人并沒有一直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而抽出思緒將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縹緲的云霧之中,若隱若現(xiàn),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長江,被白鷺洲橫截,江水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河流。此二句氣象壯麗,境界闊大,為末聯(lián)“不見長安”作鋪墊。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diǎn)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fù),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jì)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diǎn),它寫出了自己獨(dú)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yuǎn)。
李白是天才詩人,并且是屬于那種充滿創(chuàng)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dú)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yáng)。其實(sh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shù)特點(diǎn),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xué)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yùn)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dāng)做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而在許多的藝術(shù)門類里加以運(yùn)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rèn)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yùn)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shù)情調(diào),又都一致認(rèn)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tǒng)攬四海于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shù)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nèi)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jìn)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shù)特點(diǎn)。
李白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diǎn),又在于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dá)。這既體現(xiàn)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rèn)識上,也體現(xiàn)在他構(gòu)造時空藝術(shù)境界的表達(dá)方法上。李白強(qiáng)調(diào)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的統(tǒng)治神話。因?yàn)閺墓哦鴣恚瑤缀跛械慕y(tǒng)治者他們都宣揚(yáng)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并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shù)饺藗兊囊庾R形態(tài)當(dāng)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fēng)·秦王掃六合》),煙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逸都會煙消云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xiàn)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在格律氣勢上不分上下。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diǎn),它寫出了自己獨(dú)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yuǎn)。
唐詩300首大全之李白詩賞析 9
怨情
李白〔唐代〕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蹙一作:顰)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賞析
五言絕句:語言平淺簡易,情態(tài)纏綿凄涼,含蓄蘊(yùn)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fēng)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yīng)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xiàn)代口頭時髦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jīng)》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yáng)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yùn)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zhuǎn),而非指寄托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fēng)之遺”。
這首小詩抒寫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當(dāng)?shù)貙懺梗蛔髅廊松駪B(tài)的描繪:含顰獨(dú)坐,淚痕滿面,卻表現(xiàn)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簾幕無重數(shù)”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yuǎn),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于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yàn)樗寄钐盍耍樘盍耍圆恢挥X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lián)系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diǎn)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shí)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jié)“怨情”。這里的賦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后“深坐”,再“顰蛾眉”,最后“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tài)逼人。
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歷來為人稱道。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用了一個“恨”,所謂恨,是愛之極也。明明 思念的對象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卻就不知恨誰。這兩句,可以從兩個視角來解讀。第一個視角,是美人的視角,美人不是恨誰,是恨這春光太美,勾引了她內(nèi)心的思念,還是恨良人久離不歸,讓她獨(dú)守空房?恨的模糊了,但美人內(nèi)心的恨意,卻是明確的。第二個視角,是詩人的視角,詩人是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一個臉上掛著淚痕的美女,看到了她內(nèi)心的恨意,但是不知道她恨的對象,也不敢冒昧問。
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dú)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diǎn),由這幾個點(diǎn)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xì)節(jié),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全詩哀婉凄涼,纏綿悱惻。
《雜歌謠辭·臨江王節(jié)士歌》 10
唐·李白
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yún)窃骑w。吳云寒,燕鴻苦,
風(fēng)號沙宿瀟湘浦,節(jié)士感秋淚如雨。白日當(dāng)天心,
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fēng)生,安得倚天劍,
跨海斬長鯨。
別魯頌 11
[唐] 李白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jié)。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獨(dú)立天地間,清風(fēng)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
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雜歌謠辭·中山孺子妾歌》 12
唐·李白
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見珍。雖不如延年妹,
亦是當(dāng)時絕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艷驚上春。
一貴復(fù)一賤,關(guān)天豈由身。芙蓉老秋霜,團(tuán)扇羞網(wǎng)塵。
戚姬髡翦入舂市,萬古共悲辛。
醉后贈王歷陽(歷陽,和州也 13
[唐] 李白
書禿千兔毫,詩裁兩牛腰。筆蹤起龍虎,舞袖拂云霄。
雙歌二胡姬,更奏遠(yuǎn)清朝。舉酒挑朔雪,從君不相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