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集合(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教案 篇1目標:
1.嘗試自己設計圖稿,選擇材料扎染手帕。
2.能大膽操作,并積極向同伴展示和介紹自己的扎染作品和經驗。
3.通過欣賞進一步感受圖案與扎染方法之間的關系,對扎染產生興趣。
準備:
1.幼兒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進行扎染的經驗。
2.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作品若干,相對應的方法圖譜(圖1)。
3.扎染材料:白色手帕、剪刀、各色食用染料、玩具、牛皮筋、塑料抽拉帶、細銅絲等。
4.師幼共同設計的圖稿和據此扎染的手帕一塊(圖2)。
過程:
1.欣賞用不同方法扎染的手帕,遷移已有經驗,進一步了解與其對應的扎法。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塊扎染手帕,你最喜歡哪塊?為什么?
幼:我最喜歡這塊手帕,它的顏色像塊綠草地。
幼:我最喜歡這塊手帕,它的花紋像雞蛋,是橢圓形的。
幼:我喜歡這塊手帕,它的花紋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喜歡這塊手帕,因為它的花紋像火車道。
師:像火車道的花紋在哪里呢?
幼:在手帕的角上。
(2)師:你知道這些好看的花紋是用什么方法扎出來的嗎?
幼:像大海波浪一樣的花紋是把手帕對邊折,再扎皮筋做出來的。
幼:圓形花紋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來的'。
幼:斜形花紋是把手帕對角折,再扎皮筋做出來的。
幼:像火車軌道一樣的花紋是在四個角上扎皮筋做出來的。
(教師根據幼兒交流情況,在手帕的下方出示相應的方法圖譜,見圖1。)
2.回憶經驗,明確設計圖稿與作品的關系,產生設計、扎染手帕的愿望。
(1)出示設計圖稿,引導幼兒觀察設計的花紋,猜測扎法(見圖2)。
師:昨天,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張手帕的圖稿,看一看,上面都有哪些花紋?
幼:手帕中間有一條斜線,斜線兩邊都有一個圓形,兩個角上還有弧形的、像太陽一樣的花紋。
師:怎樣才能在手帕上出現這些花紋呢?
幼:先把手帕對角折,然后扎上皮筋,就會出現中間的斜線了。
幼:在手帕兩邊用包珠子的方法扎。
幼:在兩個角上直接扎上皮筋。
(2)出示扎染好的手帕,引導幼兒比較(見圖2)。
師:這是我們扎染出來的手帕,看看和設計圖一樣嗎?
幼:有點不一樣,我們設計的兩個圓一樣大,可是這兩個圓一個大、一個小。
師:想一想,這兩個圓怎么會一個大一個小的呢?怎樣才能讓扎染出來的兩個圓一樣大呢?
幼:可能它里面包的珠子一個大一個小,只要選兩個一樣大的珠子就行了。
3.設計、扎染。
(1)共同討論制作要求。
師:今天我們來做小小設計師,自己設計圖稿,扎染一塊漂亮的手帕。大家先要想好在手帕的什么地方染出什么樣的花紋,然后把它畫下來,再根據圖稿上的花紋選擇合適的材料扎、染。
(2)設計圖稿并制作。
(教師觀察并指導幼兒設計圖稿,根據圖稿選擇合適的方法及材料進行制作。)
(3)染色。
(教師幫助幼兒擰干手帕,并到水池里沖洗多余的染料。)
4.欣賞作品。
(1)展示設計圖稿及扎染的手帕,自由欣賞(見圖3、圖4)。(2)將手帕與設計圖稿進行對比,分析成功的地方。
師:你們都按照自己設計的圖稿扎出來了嗎?你是怎么扎的?
幼:我先在手帕中間包了一個珠子,再把四個角一起扎起來。
幼:我設計了好多條線。我先把手帕對邊折扎皮筋,可是發現太慢,就把手帕再對折扎皮筋,扎一根皮筋就會出現兩條線,這樣就很快了。
師:看看我們扎染的手帕和設計圖稿一樣嗎?
幼:我發現這塊手帕和設計圖稿不太一樣,圓有點扁了(見圖3)。
幼:我發現這塊手帕的設計圖稿上的線是直的,可是扎出來的線是歪歪扭扭的(見圖4)。
(教師引導幼兒共同分析原因,使幼兒知道在扎染手帕時要看清楚設計圖稿上花紋的位置,并把手帕折疊平整。)
(3)產生繼續探索使用多種材料進行扎染的興趣。
師:今天我們用皮筋和一些玩具設計、扎染了漂亮的手帕。老師還帶了一樣東西,你們看看是什么?
幼:是根小棒。
師:小竹棒也能幫助我們扎染出漂亮的花紋呢,以后我們一起來試試好嗎?
活動分析:
活動中,教師在幼兒了解扎染方法及會出現什么樣的圖案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設計圖稿,有計劃地選擇材料進行扎染,注重培養幼兒在扎染活動中的有意性和計劃性。
為了幫助幼兒解決按照圖稿選擇材料、在相應的位置匹配扎染方法的困難,在活動開始部分,教師有目的地選擇了幾塊手帕引導幼兒欣賞、匹配扎染方法;然后過渡到讓幼兒根據設計圖稿討論在手帕的什么位置運用什么方法來扎染,進一步明確圖稿與作品的關系:最后,教師讓幼兒自己進行設計與扎染,體驗成功的快樂。整個活動層層遞進,適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在材料方面,教師不僅提供了皮筋、各種珠子及小玩具等,還提供了封口帶、細銅絲等一些用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兒根據需要使用。
雖然個別幼兒在設計圖稿與扎染方法的匹配方面還有些懵懂。但在實踐中有了新的感悟與認識,如設計的“線條”圖案就是扎一根皮筋所出現的圖案等。在扎的過程中,細微的變化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他們在拆開皮筋、展示作品時都能主動地和圖稿對比,體驗到了設計、制作的快樂。
中班教案 篇2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大膽嘗試的興趣。
2、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制作漂亮的汽車。
3、知道各種車的名稱及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4、在活動中滲透交通規則和環境教育的知識。
5、培養幼兒大膽嘗試,使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6、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教學準備:
1、在生活中收集不同形狀的廢舊紙盒。如:“牙膏盒、香皂盒、餅干盒、各種圓形塑料瓶蓋等等。
2、剪刀、透明膠、雙面膠、糨糊。
3、各種車的錄相和紅綠燈的標志。
教學過程:
一、請幼兒說一說你都認識什么車?說出名稱和車的用途。
1、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把自己認識的 ……此處隱藏3192個字……它記住。其實辦法有許多,可以一個個看記,也可以一下子看出來記住。(幼兒記憶,然后遮住卡片,教師指一張問“這是什么顏色”幼兒回答。)最后請幼兒講述記憶的方法,教師小結。
教學建議: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情況分兩教時完成,然后投入角落活動。
教學反思: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是對于小班來說,既要讓他們記住活動內容又要保證安全還要活動的井井有條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始終都以語言來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中班教案 篇7活動目標:
1、對玩毛巾有興趣,愿意向同伴學習玩毛巾的方法。
2、探索毛巾的不同玩法,鞏固練習跳、鉆等基本動作。
3、在與同伴合作游戲時,能相互商量,共同尋找玩毛巾的方法。
活動準備:
1、人手1條廢舊毛巾。
2、音樂《我愛洗澡》。
活動過程:
一、做毛巾操,進行熱身。
--教師出示毛巾,以游戲的口吻引出活動內容:這是什么?天氣真好,我們拿著毛巾一起到外面去鍛煉身體吧。(師幼跑步進入場地)
--播放《我愛洗澡》的音樂,一起跳毛巾操(見附)
二、獨立玩毛巾,探索一人玩毛巾的方法。
--毛巾除了可以用來做操,還可以怎樣玩呢?請你們來試一試!幼兒四散嘗試,教師巡回觀察,以玩伴的角色參與游戲。
--請幼兒在集體中展示自己的玩法,相互分享、學習。
并提問你是怎么玩的?請給大家展示一下。重點引導幼兒相互學習利用毛巾練習跳、鉆的玩法。
--再次進行新玩法的探索和嘗試。
三、兩兩玩毛巾,探索兩人合作玩毛巾的方法。
--提出合作玩毛巾的要求:剛剛我們是一個人玩毛巾,現請你們找朋友一起合作玩毛巾,看看又會有什么不同的玩法。
幼兒兩兩合作游戲,教師巡回觀察。
--請幼兒交流、分享玩毛巾的方法。
請向大家介紹你們是怎么商量、怎么玩的。重點引導幼兒學習相互合作利用毛巾練習跳、鉆的玩法。
--分組游戲,探索多人合作玩毛巾的方法。
四、分組游戲,探索多人合作玩毛巾的方法。
--請你們自己找朋友。6-7人為一組,先商量好玩毛巾的`方法,共同試試哪種方法又好又安全,再向其他組介紹。
--幼兒分組游戲,教師觀察合作情況,及時提醒不安全的玩法。
--幼兒分組展示,并交流、討論。老師提問:
你們是怎么商量出這個玩法的?在合作時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
教師小結: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意見,可以采取投票等方式,找出大家都認同的最好的方法。
--取幼兒玩法中與跳、鉆相關的,共同比賽,看哪組合作得好、能取得勝利。
五、放松收拾,結束活動。
--師幼原地做舒展放松運動。
--折好毛巾,離開場地。
中班教案 篇8一、說教材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和發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感覺美,表現美的重要使命。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并且富于想象,他們喜歡唱歌,而且對音樂已有初步的概念及欣
賞能力,能逼真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他們能用夸張但適宜的語氣、語調、動作、表情等去表現角色,能有興趣地聽賞樂曲,能感知不同的節奏;并學會用點頭、拍手、跺腳等動作來表示,能用語言和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與音樂相應的節奏。
《拔蘿卜》是一首旋律上口易唱,行動活潑,富有動感,反復吟唱,非常適合幼兒的口味。這首歌的音樂材料十分節省,全曲只有六小節,旋律、節奏完全重復。雖然全部用重復的手法展開但是又不感到單調、乏味。歌曲容易上口,唱幾遍就能背了。
二、說目標
從活動目標出發,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理解歌曲內容,掌握歌曲中的角色,能進行歌曲表演。
三、說準備
四、說教法和學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
2、情境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用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到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此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還采用了表演法、游戲教學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
五、說過程
播放課件,結合課件畫面講述故事《拔蘿卜》。我會將歌詞根據節奏說出來編入到故事中。
(1)蘿卜拔出來了嗎?
(2)誰來幫忙拔蘿卜了?
(3)誰第一個來拔蘿卜?他拔不動的時候請誰來幫忙的?
(4)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個來拔蘿卜?
(5)誰最后一個來幫忙拔蘿卜?
1、出示課件中老伯伯在拔蘿卜的畫面。
師:老伯伯可開心啦,他還哼著歌兒呢!
師:老公公是怎么拔蘿卜的?
讓幼兒初步學一學拔蘿卜的動作,教師邊唱下面的幾段歌詞邊帶領幼兒拔蘿卜。
在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重點,通過聽唱、跟唱、分唱三大方式,幼兒基本會唱本歌曲,并能正確知道角色的出場順序。幼兒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幼兒歡迎。
(三)想象并模仿歌曲中各角色的行走動作
1、分段練習表演
師:老公是什么樣子的?他說話的聲音是怎么樣的?
幼兒自由模仿、學習老公公走路的樣子及說話的語調,這時可請個別表演能力強的幼兒演示一下。
帶領幼兒扮演老公公進行表演歌曲。
本環節是活動的難點,在此我并沒有直接將角色特征灌輸給幼兒,而是讓他們自由模仿,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形象都是幼兒熟悉的,易于模仿的。
(四)分角色表演
1、集體中分角色表演
2、自由結對分角色表演
請幼兒自由組合,5人一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進行表演,表演要求同上。在這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幼兒的自我表現力和自主性。先進行集體中分角色表演,讓幼兒明確表演要求,再進行自由結對表演,照顧到了每一位幼兒,讓他們都能參與到歌表演的活動中,解決了只有個別幼兒參與表演的狀況。兩種不同的表演類型,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充分激發了每一位幼兒的表演欲望,為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
(五)結束
師: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黃狗、小花貓、小老鼠他們一起用力把大蘿卜拔出來了。
(六)活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