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兒子最近玩起了撲克牌,不是那種正式的游戲,而是一種流行的網絡版,里面有各種表情和動作,讓人看了就笑。這個游戲在網絡上非常火,每個初中生都玩過,它叫做“打撲克”。我兒子也被這款游戲吸引上了癮。
每當放學后,他都會拿出手機,開啟這款應用程序,一邊下棋一邊跟著節奏輕聲笑。他的朋友們也都在玩,這成了他們社交的一部分。我偶爾會聽到他或他的朋友們發出“軟”、“疼”、“叫”的聲音,這些詞匯聽起來有些奇怪,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他們用來形容游戲中的不同情境。
例如,當某個人發出了一個強大的牌手時,他們可能會說:“哇,你真的很‘軟’!”意思是對方的手牌非常好,贏得了比賽。而如果有人因為輸掉而感到不高興,他們可能會說:“啊,我剛才真是太‘疼’了。”這樣的交流充滿了年輕人的幽默感,也反映出他們對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
有一次,我走進房間看到兒子正與幾個小伙伴一起玩耍,看起來大家都快樂極了。他向我展示了一局比賽的結果,那張臉上洋溢著自豪的微笑。我意識到,這不是簡單的電子游戲,它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是一種社交活動和情感互動的機會。
盡管我作為父母擔心孩子過度沉迷于這些數字產品,但看著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如何合作、如何分享,以及如何面對勝利和失敗,我開始接受這種現象。這場關于“軟”、“疼”以及無盡呼喊的小冒險,對我的孩子來說,是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
下載本文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