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盡,立冬踩著厚厚的落葉,已急不可待地邁入,立冬節氣在紛亂的落葉聲中,粉墨登場。元朝陸文圭《立冬》詩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立冬時,一般還不太冷,黃花紅葉尤在,有十月小陽春之感。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詩句:“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風。律呂看交會,衣裳出褚中。骭瘍時作尰,懷抱歲將終。汗手汙牙筆,晴檐共禿翁。”立冬已至,寒冷將近,要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立冬》詩中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之夜,筆墨都凍涼了,詩人只好與爐火瓊漿相伴,微醉中竟將一地月光當成了雪跡。
宋人仇遠《立冬即事二首》有詩曰:“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小雨帶來寒意,但還沒冷到結霜,房子前面的樹,葉子已經一半綠一半黃了。寒冬聞到梅花飄香,似乎又已經嗅到了春意。
明代人王稚登有首《立冬》詩:“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詩人筆下的立冬則見些許禪意,秋去冬來,樹葉落盡,客居他鄉的旅人唯有禪月相伴,讀來頗有人生意味。宋代的錢時有一首絕句極美,題為《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馬上立冬,紅葉紛紛落下,西風吹過,黃花卻依舊在,黃花給立冬也增添了幾分詩情,讓立冬多了一份情調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