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酒,孫蓀老師與我之間的交往雖不頻繁,卻在歲月長河中漸濃。他的學識與才華,在少年時便讓我深為仰慕,如今他已是文學界的大家,我則自愧不及。盡管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彼此的友誼卻始終如一,僅以電話和節日問候相通。
2012年,當我的散文集即將出版,我前往鄭州校對清樣,便順道拜訪了孫老師。他熱情地祝賀我,并親筆題寫書名,為我的作品增添了無限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孫老師即便身患眼疾,也欣然作序,為我的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情感。
那次拜訪,他出門相迎,笑容滿面,有著老者的風范。我帶了一瓶遠方朋友送的酒和酂城糟魚,與他共進午餐,那一刻,我們就像杜甫詩中的離別聚首,時間仿佛飛逝。一杯酒下肚,他贈給我一幅書法作品,上有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話:“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這幾句話勝過千言萬語,顯現出了我們的心靈相通。
后來,永城市委領導邀請孫老師以賦體形式撰寫關于永城歷史文化的一篇文章。這對于他來說是一項艱巨任務,但他毅然投入,以病之身工作,不辭辛勞,最終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永城賦》。他還用自己擅長的行草書體,將其恭敬地書寫好,一并贈予故鄉,這份赤子情懷躍然紙上。
2016年1月,當河南省作家協會在太丘古鎮設立創作基地時,他們托我向孫老師求題匾“太丘書院”,孫老師當即應允。在取字那天,他接到電話,就囑咐我一定要開懷暢飲。那一次見面,他雖然提醒但未敢暢飲,因為考慮到他的眼疾。我了解到退休后的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來探討書法藝術、研讀古文,使庸常日子多了含蓄韻致和深沉少了浮躁熱鬧與喧囂。
直至紅日西墜,我們依依不舍地道別。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友情如同這般久遠而真摯,不論時間如何流轉,都能讓人感受到那份難以言說的溫暖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