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清晨,初升的太陽卡在樓房里,我走在上班的路上,街上的樹葉不時從樹上落下來。 時間充裕,天氣不冷不熱,適合溜達。
沿著河邊走進公園,路過一群五六十歲的女人。 他們都穿著紅色的衣服,有說有笑,看起來好像很年輕,讓我這個中年人汗顏。
走跨河的公路橋,一里外的橋上人行道比車道高半米。由南向北的行人不必遵守通行于右側的交通規則,時不時還會相互推擠。 它在橋左側的人行道上逆行。 遇到熟人舉手,打個招呼;看到以前的同事,我打了他一巴掌,說:“又遇到你了!”當我聽到汽車的汽笛聲時,我側身尋找政府通勤車上熟悉和陌生的面孔...
遵守交通規則的汽車、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載著正在路上的人們,在我身邊絡繹不絕。
一輛舊二八自行車開了過來,騎的是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穿著深色的夾克和褲子。 我從遠處注意到了他,因為我看到了他特別的騎行風格。只見他雙手握著車把,重重地踩著踏板,身體左右搖擺。 心里猜測:無風不起浪。這么小的上坡需要這么大的力氣嗎?在我前面等車的時候,很容易看到他的表情,嘴巴微微動著,好像還在哼著曲子。 等待乘車,哦!卻發現他的車后座上有個女人。 她背對著我,穿著幾條比男式還亮的運動褲,雙腳并攏,雙手抱在中間,就這么平穩地坐在車的后車架上。 我看不清她的臉,也猜不出他們兩個在一輛車上要干什么。只是感覺很久沒見過這樣的場景了。
仿佛是為了反駁我的奇思妙想,我還沒來得及收回中年騎車人的目光,一輛向前騎的電動自行車經過橋頭的交通崗,騎到了對面。 透過四車道的縫隙和飛馳的車輛,我還是能從遠處斷定那是一對年輕的情侶或者情侶。 兩個人的衣服華麗又新潮。男的騎自行車,女的側身坐在后車架上。雙手從背后托住男方的腰,頭靠在男方的背上,而男方有時會騰出一只手來愛撫女方在腰間的手。 那種相依相偎的幸福,無以言表。
下橋。在一個小區門口,我也過到了右側人行道。 這時,小區里開出了一輛三輪車。 這輛三輪車比農村的更輕更小。就是騎一騎,感覺比自行車多了一個輪子。 看那個騎自行車的人,上帝!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估計至少有六十歲了。 看汽車后面的人。他們應該和老太太差不多大,但是看起來有點木訥。 如果用一個習語來形容這輛車和人,用“相依為命”應該是最恰當的!
再往前走的時候,很多車和行人來來往往,我的目光卻再也無法聚焦在車道上。當我坐在辦公桌前時,我無法擺脫騎自行車的人和坐在車后的男男女女,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多年前的場景...
剛結婚的時候,因為沒有房子。 離市區八英里,每天需要騎自行車上下班。 中間要經過一片開闊的莊稼地和長途汽車機場。 記得高中地理老師曾經開玩笑說:“遼西大風不多,一年只有兩次,半年一次”,可見遼西風之大!順風時,風可以毫不費力地把車吹回家;逆風,你沒有用盡全力騎幾步。風吹著沙子,嗆住了你的嘴。風太大的時候,你不得不推著車走。 擅長在家里和東西方向工作,這時多吹東南風和西北風,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側風騎行。
怕我累,老公騎車讓我坐在車后座。 我坐在背風的地方,左,右,右,雙手摟著他的腰,頭靠在他的背上。 連續下雨的時候,兩人一起穿一件寬大的雨衣。具體情況是他穿,我在后面鉆進半個身子;烈日當空,兩人打著遮陽傘。實際上,我把傘舉過他們的頭頂;夏天,我小心翼翼地為他擦去額頭的汗水;冬天,他慈愛地為我溫暖凍木的手腳。 就這樣,我們歷盡艱辛,春夏秋冬。
兒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夏末的一天,下班后,我騎著自行車帶著兒子去了工作地點附近的公園。 我兒子玩得很開心,但是天黑后他不愿意回家。 這個男生什么也沒說,撅著嘴,不肯上車。 無奈之下,我去單位找加班的老公,就把兒子綁在車后座上。 一開始我們兩車并行,老公騎回來,一手扶著車,一手扶著兒子。 過了一會兒,兒子居然在車后座站起來玩雜技,把我們嚇得停了下來。 然后,我只好抱著兒子坐在老公的車后座。老公一只手扶著車把,背著我們在后面,另一只手騎著我的車。 那駕駛技術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還沒完呢!最后坐在車后座,兒子再也撐不住了,老公一個人推了兩輛車,我抱著兒子走,他們三個就這樣走回家了。 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不養孩子不知父母恩!
不知道是高層建筑的遮擋,還是封山育林的綠化。如今遼西的大風不再吹得那么頻繁猛烈,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幾乎取代了笨重的自行車。 改變的是車型,不變的是對車有著深厚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