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一種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工具,也是一種組織和管理的工具。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需要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計劃書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1
第一講 緒 論: 2學時
使學生了解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了解該課程需要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等。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文化的概念、分類及結構;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課的基本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講 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4學時
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并從中總結出相關的規律。同時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產生,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結構和血緣宗法制度的影響。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雛形期、定型期、強化期及轉型期;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大陸地理環境,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轉變 6學時
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認識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認識到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兩次轉變;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文化論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統文化在臺灣。
觀看資料片:詩詞欣賞。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的詩詞是繼承傳統,并發揚光大的典范之作。
1、在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角地位,為什么會遭遇如此嚴重的沖擊?
2、近代中國出現反傳統文化極端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講 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作用 4學時
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創造的。
1、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蠻戎狄夷在“漢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數民族充實了漢族,漢族也充實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區域性政權為中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元、清兩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反帝愛國斗爭。
放映反映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影像資料:《南方少數民族》,使學生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1、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哪些貢獻?
2、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貢獻?
第五講 儒家和道家哲學 4學時
使學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內容介紹;儒家和道家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1、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2、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第六講 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4學時
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佛教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同時使學生對當今社會的宗教現象有正確地認識。
佛教的傳播;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學生可參觀一些宗教建筑場所,以便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2、佛教在中國歷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4學時
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倫理觀念等,了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強大的生命力和內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重名譽尚氣節的人格精神。
參觀古代建筑,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2、?
討論:中西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不同的原因。
1、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2、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參觀:軍事博物館;
討論: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當代國際政治軍事斗爭的影響
錄像:《孫子兵法》
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
2 、如何看待當前的《孫子兵法》熱?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主要包括:傳統建筑,民俗地區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并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
本課程可采取兩種考核方式:
1. 課堂閉卷或開卷考試
2. 寫課程論文或報告
1、《中國傳統文化》金鳴娟主編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國傳統文化》 張豈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中國文化概論》 金元浦主編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2
第一講 緒 論: 2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了解該課程需要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學內容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文化的概念、分類及結構;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課的基本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
三、思考題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講 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并從中總結出相關的規律。同時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產生,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結構和血緣宗法制度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雛形期、定型期、強化期及轉型期;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大陸地理環境,
三、思考題: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轉變 6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認識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認識到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兩次轉變;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文化論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統文化在臺灣。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觀看資料片:毛 詩詞欣賞。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毛 的詩詞是繼承傳統,并發揚光大的典范之作。
四、思考題
1、在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角地位,為什么會遭遇如此嚴重的沖擊?
2、近代中國出現反傳統文化極端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講 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作用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創造的。
二、主要教學內容
1、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蠻戎狄夷在“漢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數民族充實了漢族,漢族也充實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區域性政權為中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元、清兩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反帝愛國斗爭。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放映反映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影像資料:《南方少數民族》,使學生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四、思考題
1、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哪些貢獻?
2、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貢獻?
第五講 儒家和道家哲學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內容介紹;儒家和道家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思考題
1、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2、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第六講 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佛教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同時使學生對當今社會的宗教現象有正確地認識。
二、主要教學內容
佛教的傳播;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學生可參觀一些宗教建筑場所,以便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思考題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2、佛教在中國歷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倫理觀念等,了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二、主要教學內容
強大的生命力和內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重名譽尚氣節的人格精神。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古代建筑,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四、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2、?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討論:中西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不同的原因。
四、思考題
1、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2、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軍事博物館;
討論: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當代國際政治軍事斗爭的影響
錄像:《孫子兵法》
四、思考題
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
2 、如何看待當前的《孫子兵法》熱?
二、教學安排及方式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主要包括:傳統建筑,民俗地區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并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
三、考核方式
本課程可采取兩種考核方式:
1. 課堂閉卷或開卷考試
2. 寫課程論文或報告
四、參考教材
1、《中國傳統文化》金鳴娟主編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國傳統文化》 張豈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中國文化概論》 金元浦主編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3
我班共有學生46人。他們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很大,況且,本班男孩子較多,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家長忙于家事,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心不夠,養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風和學習習慣。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時間,學生對《三字經》等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借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名人長廊”“名勝佳境”“藝術樂園”四個單元。這一學期,我們重點學習“經典驛站”“名人長廊”這兩個部分。
“名人長廊”:學習和了解古代歷史名人,借鑒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本章節主要介紹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歷史名人的故事。
“名勝佳境”:了解黃河、泰山等名勝。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藝術樂園”: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節主要分為“歇后語”和“民謠”兩個部分。
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精華部分);“溫馨點擊”(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的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要求);“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以提升學生?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養成良好品德。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自強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頑強、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養方面,中國文化強調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強調情操,所謂“富貴不能888淫888,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強調禮義,一舉一動要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強調廉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調奉獻,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良心,就是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道德之人,不做傷天害理事。所有這些,在今天的素質教育中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征,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人之初》(節選一)9。14——9。18
2《子不學》(節選二)9。21——9。25
3《昔仲尼》(節選三)9。28——10。2
410。5——10。9
5《師生》(節選)10。12——10。16
6《花木》(節選)10。19——10。23
7《精衛填海》10。26——10。30
8《大禹治水》11。2——11。6
9《萬世師表》11。9——11。13
10為人處事的準則——《孔子語錄》11。16——11。20
11《中國儒學第二奠基人》11。23——11。27
12民本思想的先聲《孟子格言》11。30——12。4
13《歷仕三朝的賢相》12。7——12。11
14《晏子春秋》12。14——12。18
15《才華橫溢的孔融》12。21——12。25
16《愛惜人才的孔融》12。28——1。1
17復習1。4——1。8
18復習1。11——1。15
19復習1。18——1。22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4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
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了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筑、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
傳統文化課程是對少年兒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啟蒙課程,是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
本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課程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典范作品作為教育內容,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趣味性
本課程貼近少年兒童生活,注重興趣培養,教材的呈現形式應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學習形式力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少年兒童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
(三)啟蒙性
本課程注重對少年兒童進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熏陶和影響,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應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體現啟蒙性。
(四)開放性
本課程的學習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應充分利用課內外各種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參觀游覽、調查訪問、參加村鎮或社區傳統文化活動等,讓學生在感悟、體驗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一)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認識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培養民族精神
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影響的結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加強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如參觀文化館、博物館,游覽文化古跡、文化名勝等,使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
(一)、總目標
(一)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形式,自覺拓展學習視野,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傳統文化活動。
(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
(五)學習傳統文明禮儀,提高個人修養。
(六)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培養合作意識。
(二)、階段目標
第三學段(7至8年級)
2.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借助相關資料理解所學詩文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品味作品的語言內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能針對所學詩文中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能結合現實生活談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明確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關資料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文化經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武、孫臏等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漢武帝、曹操、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歷史人物;屈原、張衡、王羲之、吳道子、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李時珍、康有為等文化藝術、科學名人,長城、泰山、黃帝陵等名勝古跡,詩、詞、曲、小說等主要文學體裁。
5.能向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當地某一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和主要貢獻,能談出自己對該歷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每個同學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歷史文化名人,寫出自己喜愛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奮斗目標。
6.能根據學習內容寫讀書筆記,能根據實地考察所得寫出考察簡報,能根據有關資料編輯班級或校內報刊等。
7.繼續學習傳統文明禮儀,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個人修養。
8.能自主搜集名勝古跡和傳統民俗的相關資料,能向同學介紹某一名勝古跡或傳統民俗的有關知識,能結合實際體驗談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9.能根據所學詩文進行拓展閱讀,將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優秀作品介紹給同學;能自主開展經典詩文朗誦會、傳統文化考察、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書法比賽、傳統文化攝影展等活動。
10.能初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參觀游覽文化古跡、尋訪歷史文化名人、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等,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體現教學要求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循序漸進,得以發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學要求。
(六)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
學習經典重在積累感悟。通過品味經典之韻、感受志士之魂、領略山水之美、參與藝術之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獲得文化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
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力求以情動人、以情啟智、以情養德,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5
1、論語八則一課時
2、大學二則一課時
3、中庸二則一課時
4、列子湯問一課時
復習經典驛站一課時名人長廊
1、馬援一課時
2、諸葛亮一課時
3、岳飛一課時復習名人長廊一課時名勝佳境
欣賞蓬萊仙境教學措施:
1、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力求選擇適合學生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采用多媒體動畫錄音等手段,圖文并茂,使學生在做做學學中達到教學目的。
3、了解社區的環境和主要環境問題;感受自然環境變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養成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習慣。
4、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按計劃實施主題教育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6
(一)、教學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齊魯文化為主,反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誦讀原創經典、感懷名人志士、游歷名山勝水、品味藝術之
(二)、教材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蒙書誦讀、詩詞誦讀(一)、古城建筑、、文學巨匠(一)、文學巨匠(二)、詩詞誦讀(二)、文學巨匠(三)、傳統工藝、陶瓷藝術共十個單元,34個課時。
(三)教材編排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以提升學生?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征,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沒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3.欣賞濃郁文化氣息的山山水水,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
4.領略幾千年的民族藝術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良好情操。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征,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2.要注重學習方式的主動性。
3.要體現教學過程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周次、內容:
1總體了解本學期內容。
2《千字文》(一)
3《千字文》(二)
4《千字文》(三)
5《古詩兩首》
6《古詩兩首》
7《古詩兩首》
8古城
9塔
10橋
11樓閣
12我當小導游
13屈原
14李白
15杜甫
16蘇軾
17關漢卿
18曹雪芹
19古詩兩首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7
讓學生了解《趙威后問齊使》的原文及譯文。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四、活動廣角。
2、與你的小伙伴一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圍有困難的人。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關愛人民,才能使國家安定,使國家富強。
讓學生了解《曾子殺豬》的原文及譯文。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了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1、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把這個故事講給你周圍的人聽吧。
2、讀讀方框中的文字,從中受教育。
填寫好三個項目。
我們言而有信,說出了就做到,別的人才會信服你。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8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上,規定“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還指出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臺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民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師認為,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雖然根深蒂固。但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并非是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如:我們在美術課上,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的剪紙、陶瓷等是我國傳統優秀的民間工藝;又如:小學數學課上教學“圓的周長”,提示其內在的規律性,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是一個定值時,就很自然地聯想到圓周率這一概念,這時只講清圓周率的本質屬性及近似值是不夠的,應該從數學史的角度講清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祖沖之是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計算到小數點后6位的人,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借此契機把我國古文化成就展示給學生,從而滲透了德育,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科學的熱情。所以,不管是任何學科,教師要準確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教育,達到了鞏固知識、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雙重目的。
中華民族文化豐富多采,民族藝術更是五彩繽紛。學校應該開展一些活動來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的古詩詞不但情理趣兼備,易于誦記,而且能啟迪人的心智,真正讓學生一輩子有用。我們可以組織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學生就會去收集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對收集的古詩詞進行整理和記憶,這樣,學生就會逐步了解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例如:中國畫講求哲理性、詩性、書寫性、精神性,學校美術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國畫比賽活動,還可以當地老年聘請書畫協會成員開展送文化進校園活動,讓書畫協會前輩現場進行作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激勵學生的參與感。通過學生參與活動,不僅有助于中國繪畫特色的弘揚,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磨礪中華魂、牢固民族根。
社會生活復雜多樣,一些西方不良文化和社會不良風氣總會對中華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學校主陣地改怎么辦呢?學生不是每天都在學校,還要參與社會生活,所以,學校及教師有必要有目的地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做好學校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應盡職責。如:清明節組織學生開展掃墓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掃墓實踐活動從而了解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還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清明或其他傳統節日的來歷、詩歌或活動,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從而讓學生知道節日也是一種文化,每一次參與傳統節日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作為牛場小學的政教處主任,我在組織學生參加清明節祭奠先烈時,除了向同學們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跡外,我還作了一首詩獻給學生:一年一度的清明,傳統節日銘刻心。教誨子孫重孝道,千年萬載敬親人。我想,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吧!中國除了傳統節日之外,還有許多傳統民俗民間活動,學校應因地制宜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當地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和學校領導一起協商,并向全校教師征集金點子。因此學校的校本教材《民間體育進校園》和校刊《柳灘園》幸運而生。學校的大課間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學校,大部分學校已經擁有遠程教育資源接受設備,有的學校除了遠程設備之外還連接了互聯網,有效的利用現代網絡資源技術,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如:在邊遠的農村小學,需要了解北京故宮情況,我們就可以利用遠程教學資源下載相關故宮方面個圖片、視頻或課件,讓遠在千里的學生了解故宮的宏偉與壯觀。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在語文教科書里,滲透到教科書的各個組成部分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電教手段,注重落實“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個目標,在學語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中華語言文化的無窮魅力,如在學習反映我國古代建筑與園林技術的《趙州橋》、《頤和園》、《圓明園的毀滅》等篇目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直觀圖片,感受古代建筑園林藝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我們引以自豪和驕傲的.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學校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要起中堅作用,切實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起到繼承發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讓學生內在文化底蘊和諧豐實,讓學生成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傳承者、創新者。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9
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經常讓學生輕松并有韻律感的吟誦唐詩、宋詞、元曲,倡導學生先求熟讀,并初步背誦所學內容;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二是,在教學中,有許多品德教育滲透其中(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注重教育學生學以致用,要用實際行動體現國學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國學教學的難點是學生正確理解所學內容;這些蒙學經典都是古文,古文與相比,會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學生初步理解學習內容就成為教學難點,如果這些難點得到突破,將會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1、教學形式多樣化。時而教師講解、時而學生講故事、時而讀書、講歇后語比賽等。
2、注重游戲教學。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興趣,我將運用游戲“對句、接龍、找寶藏、小老師”等。
3、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周:《木瓜》
第二周:《子衿》
第三周第八周:《老子》(五章)
第九周第十周:《晏子春秋》(二則)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管子》(二章)
第十三周第十六周:《孟子》(四章)
第十七周:《孫子兵法》(三章)
本學期將舉行國學朗誦比賽,將以組為單位,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國學的興趣。
很多古文經典是永恒的真理,為了能讓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重煥生機,我還要進行不斷的學習,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將中華文化最好的經典教給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給民族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種子。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計劃 10
班內學生剛入學,對古詩詞較陌生,讀書方法也有待于老師指導,由于年齡尚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有一定難度,他們在理解古文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傳統文化》是經山東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地方課程,學習傳統文化,在研讀中華經典的同時,注重國學思想精髓與當代教育思想的結合,并融入學生創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學習等內容。通過這些經典內容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白熱愛學習,孝敬老人,關愛他人等道理,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
1、能夠熟讀、背誦這些經典名句。
2、能夠理解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學習了這些經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聽到古代圣賢語重心長的教誨,并能在實際中學以致用。
1、教學形式多樣化。時而教師講解、時而學生講故事、時而讀書、講歇后語比賽等。
2、注重游戲教學。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興趣,我將運用游戲“對句、接龍、找寶藏、小老師”等。
3、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征,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
第一周—第二周 第一課
第三周---第四周 第二課
第五周----第六周 第三課
第八周—第九周 第四課
第十周---第十一周 第五課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 第六課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第七課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第八課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第九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