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佳釀:孫蓀老師的酒,歲月沉淀,味道愈發醇厚。我們雖然不常相見,但那種深厚的情誼,就像久存的美酒,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顯得珍貴。孫蓀老師年長我十多歲,是一位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他以文學為名,我們偶爾會在書海中相遇。他是永城劉河鄉人,從十八歲便開始了自己的學術之路,一直到五十余載,他以其卓絕的文章和書法贏得了天下的贊譽。他是我心目中的榜樣,也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
盡管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我在永城,他在鄭州,但我們的友情總能通過短短的一通電話或節日問候而維系。在我的散文集即將出版時,我特意前往他家校對清樣,那次他的興奮與祝賀,讓我感受到了他對我的支持與鼓勵。而后,當我的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三卷本付梓之際,他不僅欣然作序,還在繁忙之余抽出寶貴時間,為我題字,這份關懷讓我倍感溫暖。
記得那次我帶著遠方朋友送來的兩瓶佳釀,以及酂城糟魚前去拜訪孫老師,那種款待與熱情,如同詩中所描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倍鸥@首離別聚首的詩,不禁讓人感慨于時光飛逝,每一次重逢都充滿了無盡的話題,無言之間就能觸及彼此的心靈深處。
當他邀請我至書房,將事先寫好的行草書體作品贈予我——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边@一刻,我們仿佛心有靈犀。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關系是用不了言語來表達,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默地接受彼此的情感傳遞。
后來,當孫老師被邀請以賦體形式寫下關于永城市歷史文化的一篇文章時,即使身患眼疾也堅持完成。這份責任與使命,對他來說非同小可。在病痛中工作,以筆為劍,他撰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永城賦》,并親手書寫成行草字體,以此作為故鄉人民和土地上的禮物。他的赤子情懷躍然紙上,讓人難忘。
2016年1月,當河南省作家協會決定設立創作基地于太丘古鎮,便有人托詞求助于孫老師,請他題匾“太丘書院”,但孫老先生并不推辭,而是在那段時間里繼續探討書法藝術、研讀古文,使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充滿韻味和深度。正如孔子的教導:“德不孤必有鄰”。這樣的精神伴侶,就像是照亮他們生活道路上的信念之光,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夠找到理解和支持。
最后一次告別,我想起了一句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边@些景象,如同我們之間那份特殊的情誼——既豐富又細膩,與世間萬物一樣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真正領略其精髓。那一刻,我明白了友情如酒,它需要時間去浸泡、去滋養,最終才能呈現出它最真實、本質的一面——溫馨而耐人的,是一種只能通過經歷才能完全領略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