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橙黃橘綠時》是一本由肖復興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00,頁數:32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正是橙黃橘綠時》讀后感(一):總有那么一些瞬間,有人在偷偷溫暖著你
這個世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大多數人只能將就地生活著,面對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有過疲倦,也有過感傷,亦曾有過幾分歡喜,其實這就是生活最真實的模樣。 它不一定處處讓你滿意,卻能在細小的事件里尋覓一絲絲生活的動人旋律。 比如家人的一次聚餐,有說有笑的場景會讓我們回到了從前的快樂;愛人的一句獎勵也會讓我們產生了更大的自信,同事的一次幫扶亦會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愛。
在生活的這個大染缸里,我們總是在窺探不曾有過的東西,卻也總是忽略了身邊擁有的東西,所謂的失與得,都只不過是相對,任何一種的失去它都伴著一種所得,任何一種所得都間接告訴我們必將要失去些什么。 所以,別輕易評判生活,因為它會讓我們試著去成長,試著去回味生活里的細水長流,總有人在偷偷地愛著你,也總有一些瞬間溫暖我們心底的人和事。
在這本《正是橙黃橘綠時》的開篇《縐紗餛飩》中肖復興講到了自己年少時發燒,燒了好幾天什么也吃不下,于是鄰居梁太太做了一碗餛飩來到他們家,對著母親說,給孩子嘗嘗,我特意在湯里點了些醋加了幾片西紅柿,開胃的。
肖復興吃下這碗皮薄如紙皺褶的粉嘟嘟餛飩,沒過幾天病就好了。
在這篇《無錫記憶》里,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無錫游史,無錫的泥人、草莓、蠡湖、松花餅、校園、還有阿炳的故事。
數年過去,無錫還是記憶中的不變的無錫,無錫的學校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除了正式教學外,還增設了17門藝術課,每人可選一個藝術課,這是一座優雅的校園,亦有一群優雅的學生群體。無錫處處都透露著作者對這座城市的喜愛。
這本《正是橙黃橘綠時》從細微的小事出發,講述了藏在生活里的生活哲理。
作者肖復興,初讀他的散文就被其真誠的文字所打動,介入在細碎的生活中讓我們在一筆一劃中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魅力和作者對生活的一份熱情和歡愉。
每個人所到之處都可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記錄下生活的美好和律動,這或許就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和態度。 正如作者所說,生活的詩意未必在過方,眼前所有的茍且,都可能結出豐碩喜人的果實。
《正是橙黃橘綠時》讀后感(二):《正是橙黃橘綠時》: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好天氣!
好吧,我不得不承認,我之所以入這本《正是橙黃橘綠時》,是被它的顏值吸引。身為一個美貌協會的資深成員,是因為它的封面實在太漂亮了,才入的這本書。 整個封面以白色和淺灰色打底,沿著書封垂下來一個帶有柿子的樹枝,上面站著一只小鳥,看起來特別的自然和漂亮 。
好了,下面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 ,對于一個資深吃貨而言,打開這本散文,先看的,當然是關于吃的內容: ——梁太太和她的鄒紗餛飩~ 作者小時候最喜歡的,莫過于大院兒里梁太太的鄒紗餛飩,這個鄒紗餛飩不僅僅是手藝活兒,還包含著楊太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作者之所以講這個鄒紗餛飩,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正的吃到過,之后世事變遷,作者再也沒有吃到梁太太包的鄒紗餛飩,其實在看完文章之后,我也有猜測到,自從她(梁太太)的女兒去山西后,她也沒怎么包過這種鄒紗餛飩,因為有一些經歷,影響了她對整個生活的心態,而個人的經歷和包餛飩摻雜在一起,整個故事看完,則令我唏噓不已,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鯡魚頭和陌生人的善意~ 提起巴赫,你可能有一點眼熟,但對于學音樂的人,都了解到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可是有名的音樂家 ,當然與他成名之后形成反差的是,他有些凄苦的少年,出行在外全都依賴步行,生活方面也沒有那么的優渥,而在一次聽演唱會,在旅館外面休息的時候,收獲到陌生人帶來的鯡魚頭和一枚丹麥金幣。 沒錯,不同的人生境遇,給了人不同的經歷,也給出了人們不同的選擇。綜合來看,整本書 前半部分生活氣息十足,后半部分又多和音樂名人有關,在排版方面應該做出了特別的歸納和總結,雖然都是散文,但每一章的短篇都有一些共同點,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也有一些共同點,整體基調都是淡淡的,沒有特別濃烈的感情,隨著作者的經歷一點一點鋪陳開,讀起來特別的恬靜。
對于這本《正是橙黃橘綠時》,我可以在晚上或者空閑時間,隨意閱讀任何一篇散文,無論是睡前,還是打發時間,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整本書的內容十分寬泛,不僅僅有作者的生活經歷,更是有大量的名人故事, 以及很多的城市記憶,喜歡這類散文的小伙伴們,可以自己找書來讀一下。
《正是橙黃橘綠時》讀后感(三):《正是橙黃橘綠時》:有一些瞬間溫暖過往,有一些文字讓時光雋永
在春天到來之際,閱讀一部溫暖人心的散文集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剛剛讀完肖復興先生的散文集《正是橙黃橘綠時》,全書分四章收錄了近六十篇肖復興先生的作品,有些寫于早年,有些寫于近年。
書中有些文章,我曾讀過,《女人和蛇》一篇,我尤其印象深刻。書中有一個細節,每每讀到都不禁莞爾。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養蛇的老太太。十幾年前,老太太在展覽館的門口看到一條正要爬進展覽館的蛇,老太太將它抱起,一直養著它。
老太太說,這條蛇最愛聞巧克力的味兒。
蛇第一次聞巧克力味道的時候,顯得特別興奮,從那之后,幾乎每一次喂食時,它都會讓老太太張開嘴,看看老太太口中是否有巧克力。因為,它第一次聞到巧克力味時,正是老太太給它喂食的時候,那時,老太太恰好剛剛吃完一塊巧克力。
老太太說,蛇并不吃巧克力,它每次要我張開嘴看我嘴里有沒有巧克力的樣子,像一個孩子。我在想,這漸漸成為老太太與蛇之間的小游戲,是否也是蛇的一種撒嬌方式?當它沐浴在巧克力芬芳之中時,一定感受到了老太太身上散發出的溫暖與慈愛,于是,它一次次地重復這個游戲,它是蛇與老太太間獨特的互動方式。
肖復興先生的這篇文章寫于2014年5月,不知,現在這條蛇是否仍與老太太相依相伴著。
第三、四章收錄的都是與音樂有關的散文,第三章收錄的文章提到的音樂大多是通俗的、流行的,第四章收錄的音樂散文書寫的大多是古典音樂大師。
沒讀《手扶拖拉機斯基》一篇之前,我就對這首歌比較熟悉,一來,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我比較喜歡的樂隊——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二來,這首歌的演唱者張薔的確曾風靡一時,當時很少有人不知道張薔,特別是張薔的爆炸頭。
肖復興先生說,他在八十年代寫長篇小說《青春夢幻曲》時,忍不住讓小說里的主人公喜歡上了張薔的歌,結果,有讀者讀完肖復興先生的小說后,特意去找張薔的磁帶來聽。或許,在這篇《手扶拖拉機斯基》發表后,張薔演唱的這首歌也會收獲一批新的歌迷。
肖復興先生的音樂散文充滿幻想,又極富詩意。《達格妮之歌》講述的是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里格與小姑娘達格妮之間的故事。
卑爾根森林守林人女兒達格妮8歲生日的時候,在樹林中遇到了愛德華·格里格。小姑娘以為格里格是寫童話的安徒生,期待著能夠從格里格(安徒生)那里得到生日禮物。當得知格里格并不是安徒生時,達格妮有些失望。
不過,格里格允諾達格妮,等到達格妮18歲的時候,一定會收到一份令她吃驚高興的生日禮物。
十年,漫長的等待。達格妮幾乎已經忘記了這個約定,格里格卻銘記在心。格里格遲遲不敢落筆,因為他想要把心中最美好最真摯的旋律譜寫在五線譜上,當作獻給達格妮18歲的生日禮物。
十年后,18歲的達格妮在劇場聽到了格里格作曲的《達格妮之歌》,那一瞬間,達格妮熱淚盈眶。其實,不僅是達格妮,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被格里格的真誠感動。格里格說——孩子的心,純真得猶如一片透明的藍天,你答應為他們放飛潔白的鴿子,就一定要帶著那鴿子飛上天空。
肖復興先生將捕捉到的莫扎特、巴赫、李斯特、肖邦這些音樂大師人生故事中的小細節放大,用溫暖的筆觸書寫了一篇又一篇動人的樂章。
--END--
《正是橙黃橘綠時》讀后感(四):讀書有感《正是橙黃橘綠時》
正如書的名字一樣,散文的味道,每一篇都寫著一件故事,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有記錄的日期。平平淡淡的生活氣息。
使讀者發現身邊的細節,那些你不曾注意的煙火氣。
“如果說漫長的一生是一首很長的交響樂,平凡的每一天、瑣碎的每一件小事,我們都發自心底去做好,既為他人 也為自己,那么,就會時時、處處奏響這樣美妙夜曲,哪怕這旋律很短小,卻可以匯集成一生美妙無比的樂章,令我們回味無窮。"這是在夜曲篇幅中寫到的。“詩豪”劉禹錫:“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卻報之以歌”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才會發現生活的樂趣所在。一點一點的努力,一點一點地向上,每個人都會度過他們心中的“夜曲”
“科技的發達,常常顧及時代發展大的方面,總會有意無意 ,地傷及人們最細微的感情部分,或者說是以磨平乃至犧牲這些情感為微不足道的代價的。”快節奏的時代,讓我們獲得的信息更多了。隨之而來的嘈雜也會更多了。何不好好專心地做一件事,吃一頓美食,種一株花草,讀一本小書,聽一段音樂,學一樣技能……把手邊的每一寸光陰都變得美好,讓人生的每次狼狽都變得微不足道。愛這生活,更愛自己,笑著走路,享受人間。看看好久沒有翻開的書,隨手寫一篇日記,都是對自己最大的收獲。
人生不一定要遠行,手邊的光陰,也一樣有你想要的答案;
人生不一定要有珍饈美味,一頓家常菜,也能開心一整年;
人生未必要遇見多么偉大的友誼,一位平常的故人,也能溫暖你的人生記憶。
把那平凡的時光,活出“橙黃橘綠時”的味道。
全書收錄17篇散文新作,詮釋藏在生活細節里的智慧。
作者的文字真誠而質樸,全篇所描寫的都是普通人,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更能理解出生活的細枝末節。
時間真的是一件最公平的事情,對待每個人都是24小時,珍惜時光,珍惜當下,去擁抱生活。把你的時間對待有意義的人,陪伴家人,更加要陪伴自己。當你愛自己的時候,你的世界也將會一片坦途。生活當然沒有你期待的那么好,但也不全是你以為的那樣壞,溫暖你的三餐和四季
用文末的封面所寫: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蘇軾
《正是橙黃橘綠時》讀后感(五):不必哀嘆時光逝去,不必貪求遙遠未來,活在此刻,美好的現在
當一個人的人生到了七十古稀的時候,是否只能一邊回憶漫長的前半生、一邊數數所剩不多的日子?
東坡先生早在一千年前就用一句“正是橙黃橘綠時”告訴我們:不必在意秋末冬初萬物蕭條的景色,在這仿若人生晚年的景象里,也仍有“橙黃橘綠”的成熟與豐收。
這喻義了“珍惜時光、樂觀向上”的精神的詩句,不僅激勵了東坡先生的摯友劉景文,同樣給到了當代作家肖復興一個靈感,使得他創作于七十古稀的新書直接以此千古名句命名。
《正是橙黃橘綠時》是肖復興最新創作的散文集,書本寫于疫情出現以后。全書收錄了17篇新作,主題大多圍繞在這位已經七十古稀的老人的煙火生活中。
肖老的一生是大多數出生在開國年代的老人都有過的生活的重復。而在那些我們年青一代不曾體會過的風霜雨雪里,他們的情與愛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純粹。
在漫漫的回憶中,肖老喜歡過大院里梁太太包的縐紗混沌,喜歡過院門前有著綠色大郵筒的郵局,還喜歡過八十年代搖滾歌手張薔唱的迪斯科風味的歌。
但只有喜愛的人生多單調呀!所以生活總得給人提個醒:人生還有些不討喜的不幸。
肖老所經歷過的不幸當中,“付了款卻忘了拿菜”的不幸仿佛不值一提。但這個小小的不幸卻被他用文字燙到了我的心底。
一次菜市場買菜,肖老因為兩手提滿了菜兜子,導致最后買的絲瓜付了錢卻忘在了菜攤上,隔日再去攤上詢問時,只收到了攤主茫然的神色。
因著這事,肖老特意做了一次試驗。同樣是買絲瓜,一連在三個攤位各買了三根絲瓜,卻都只是光付錢不拿瓜。第二天,等肖老再次到三個攤位詢問絲瓜下落時,只有那個平日交好的攤主麻溜地從攤位底下拿出了保管好的瓜。
“付了款卻忘了拿菜”這件小事,就那么直接地試探出人心的厚薄與人情的冷暖。
按理說,三家菜販只一家記得“還瓜”實在是件又虧損又痛心的事,連肖老自己也有些不太能接受。
在對那個交好的菜販說出自己的體會時,菜販的一席話卻當場改變了肖老的看法。菜販說:“人情味,也不是說現在就沒了......這東西,就跟腳上的泡,走得日子多了,自然就長出來了”。
原來,人情味和所有感情一樣都是需要經營的。而在那些因為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不得不改變的無奈里頭,倘若還有一點點遺留,那就值得歡呼了。畢竟,再大的不幸,只要襯托出那唯余一絲的火星子,這生活就有盼頭。
人年輕的時候對熒屏上的美好總是心向往之,在那樣多充滿誘惑的事物中,大城市的浪漫愛情無疑是最動人心魄的。
詩人歌德就曾為年輕靈魂的熱烈愛意寫下過詩句: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然而,隨著時代的潮水一同涌上來的向往,也會在午夜的現實中褪去光環——并非所有的大城市愛情都一如想象般夢幻。至少在這離婚夫妻遠多于結婚情侶的時代,轟轟烈烈的濃情早已比不上相伴到老的蜜意。
生活總在你逐漸淡化熱情的時候給你驚喜。
四年前,肖老前往法國一個名叫“布魯明頓”的小城。在這里,他遇到了一間頗有特色的餐館以及一個頗有性格的老板。
這間餐館的老板會在客人進店落座的第一時間,拉過近旁的椅子自己坐下,隨意和客人聊聊天,待到雙方都建立起對彼此的認識,老板才拿起本子記錄客人要點的菜。
這間餐館的特色除了老板出人意料的熱情服務以外,還有隨處可見的巴黎元素,就連芥末都是從巴黎空運來的。
不了解內情的人或許以為老板是個巴黎鐵粉,但了解內情后反而更疑惑:一個正宗的巴黎帥小伙為何甘愿遠離都市的繁華、蝸居在這小城50年?
就在肖老打算進一步“八卦”老板內情的時候,“一個身穿長裙瘦高個子的女人”的出現讓一切內情不言而喻——“對一個毛頭小伙子而言,還有什么別的原因能讓他拋離故土,遠走江湖呢”?
五十年前,那個帥氣英俊的巴黎小伙子和一個窈窕溫潤的美人一同來到布魯明頓,從此便在這個遠不如巴黎熱鬧的小城扎根生活。
“小餐館”不為累積萬貫家產而日日招攬生意,老板和他的妻子只在周一、周三中午以及周末為來客敞開大門。沒有都市里繁忙的節奏催促,兩人的愛情就像那激流底下緩緩流過的水,順其自然地到了白頭。
你看,大城市里的愛情雖有它的光鮮亮麗,小城里的愛情同樣可以光彩照人。只要“賺的錢足夠生活,見好就收,不讓工作壓迫生活”,小城里的愛情也可以讓人“足夠瀟灑”、“足夠優雅”。這就是小城愛情的魅力。
人都害怕活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因為不知道自己處在一種怎樣的環境、下一秒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其實,很多憂慮和恐懼,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想要留住遙遠的過去、想要求得一個虛幻的未來才會出現。
對過去的不舍、對未來的過度關注,往往讓人忘記了當下這一刻才是能把握的、最重要的時光。
讀過肖復興的《正是橙黃橘綠時》,希望我們都能放下對歲月的執著。不論人生的列車行駛到哪一處,我們都能停下對前后方景色的好奇,輕輕扭頭,從身旁的透明玻璃中,看看窗外正路過的那片平凡卻又美好的風景。
正是橙黃橘綠時
暫無評分
肖復興 / 2022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