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4:大國的騰挪》是一本由何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9,頁數:29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變量4:大國的騰挪》讀后感(一):當你負債累累,連親人都看不上時,不妨試試“騰挪”思維
時光荏苒,2021年已經過去,2022年拉開序幕,不管過去的時間是怎樣的變幻,無論是身處怎樣的負債累累中,被親人看不起,被身邊人嫌棄沒出息,都已然成為過去。
昨天的林林總總或者感觸,或者傷心,都無濟于事,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新的一年,如何用新面貌來迎接新生活。
而過去的那些負債的生活,被無視的片段,如果沉浸于痛苦之中,那么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時,不妨換種角度,換種思路去審視人生。
就像《變量:大國的騰挪》中作者何帆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慢變量中尋找小趨勢。對于我們的生活來說,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這時如何在變量中尋找小趨勢,尋找重啟人生的捷徑,就成了2022年每個想要成功的人,重點需要思考的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何帆教授在《變量:大國的騰挪》用到了兩個字來應對負向的人生,那就是:騰挪。
所謂騰挪顧名思義就是換個地方,最初是一個圍棋術語,教會我們在局面不利地位時如何才能反敗為勝。
在何帆教授看來,騰挪思維可以拆解為三個招式:尋找破局點,我打我的、改變約束條件。
拿一個負債累累的人來說,想要通過騰挪思維來改變生活,可以用何帆教授在書中可以通過騰挪思維以下步驟來重啟人生:
首先,要認識到唯一的確定就是不確定性。我們生活在時代就是VUCA的世界,具體來說就是:不穩定、不確定、復雜、模糊。
當我們明白所有的變動都是生活的常態時,就會明白趨勢和政策才是要遵循的關鍵詞,并圍繞著個人的目標來進行努力。
比如說,一個負債累累的人要明白這是常態,同時要清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負債?為了不負債,應該做哪些正確的選擇?
這就要求先要意識覺醒,而后要提升個人賺錢的技能,也就是能量積累,這才是在不確定中找到能讓自己改變人生的方法;
其次,用騰挪的思維利用空間來換時間。比如說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讓同樣的錯誤犯兩次,通過一次教訓長個心眼,長個教訓,然后接受最壞的結果,頓悟后重啟人生。
也就是說在負債累累中如果認慫,很容易失去翻身的機會,但硬碰硬又會讓自己受傷,這時候不如跳出目前的尷尬,而換一種方式,換一種思路,或許就會柳暗花明;
最后,跳出固化思維,進行絕地反擊。一件事差到極點的時候,不妨跳出目前的痛苦與糾結狀態,找到自己的目標,然后進行取舍。
或者說一件事,一個人遇到絕境的時候,先不要驚慌和悲戚,而要找到一個破局點,說不定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比如說因為窮而被親人看不起,這時候不妨放平心態,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不必管外人的眼光,用持續的努力來換取優勢和重啟的機會。面對困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要沉浸痛苦而忘記出發的目的,而是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應對問題上,這樣目標和現實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當一個人的境遇太差的時候,不妨去忽略眼下的尷尬,也不必為親人的看不起而難過,這時倒不如不斷提升個人的實力。
對于一個人來說,能力才是不斷轉化為財富和新生活的能量,只有理解了實力生長的法則,才能學會取舍,在艱難中做出更優化的選擇。
對于境遇尷尬的人,苦苦地做加法,不如不斷做減法,利用個人的優勢不斷取長補短,這時候才能在不確定中獲得更多確定的因素。
這樣看來,失敗不可怕,負債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一種僵化的思維,讓自己越變越糟糕,而騰挪思維才是拯救從水深火熱中掙脫的有效捷徑。
《變量4:大國的騰挪》讀后感(二):從全國經濟會議看大國的騰挪
凝重的年輪刻錄歷史的榮光。2021年是我們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開局之年看大勢。新征程上的中國,是如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勢如破竹,勢不可擋。要想看清這個時代,就要借助何帆老師的這本《變量4》,他用兩個關鍵詞告訴我們,現在的中國,進入了新型確定性時代。這兩個關鍵詞,一個叫趨勢,一個叫政策。
看趨勢
趕考路上,勝利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的中國,站上新的起點。
格局關系全局。就在這樣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下,“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掛牌,縣域商業體系加強建設;就在這樣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下,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提高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重大科研任務“揭榜掛帥”;就在這樣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下,農村消費潛力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促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就在這樣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批準,發布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頒布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就在這樣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下,我們實施國內大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中國經濟正在高質量發展,塑造經濟新優勢,激發國家新活力。
在新型確定性年代,政策高度透明、高度確定。這就是何帆老師給我們的第二個關鍵詞政策。
看政策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們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2000多個改革方案密集出臺,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高質量發展釋放源源不斷的制度紅利。
今年2月,中國莊嚴宣告: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時間為發展劃出炫目的曲線。
如今的中國,國強民富。
然而。18.3%、7.9%、4.9%,今年以來GDP增速逐季放緩,增速下滑會否形成慣性?如何鞏固“三個率先”的比較優勢?人均GDP約1.2萬美元,發展進入風險易發多發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中國能否順利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
何帆老師的《變量4》的副標題告訴我們,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想要破局,只有騰挪。
騰挪的百度意思是:在對局中,對方的某個棋子對己方位置不利,妨礙了己方別的棋子發揮作用,這時可以采取各種強制手段,不失步數地及時挪開這只礙事的棋子,騰開道路,以發揮友鄰棋子的作用。也就是,找到突破點,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進而突破瓶頸。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束縛市場主體的環節去,朝著阻礙經濟循環的堵點沖,短板就是跳板,盲點也是空間。牢牢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產品供給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峰碳中和”,面對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發展共識更加凝聚,奮進號角格外嘹亮。
“穩中求進”方可沉著應變,“穩中有進”方能固穩促穩。堅持問題導向,扭住“穩”的關鍵點,找準“進”的切入口。
四川旺蒼縣,一袋袋有機大米封裝完畢。“一掃碼就知道大米‘一輩子’經歷了啥,有機種植賣出了價!”錦旗村黨支部書記尹開義咧嘴一笑,直播帶貨帶動全村一年收入增長4倍。這一年,打通物流瓶頸,構筑電商平臺,協調發展搭建東西橋梁,深山土產直抵城市人家,城鄉雙贏。
安徽濉溪縣,河涯村村民夏學新康復出院,難掩喜色:“托了縣域醫共體的福,合肥的大專家下到縣里給我做了大手術。二三十萬元的手術費,醫保報銷后個人就掏一萬五。”這一年,推廣三明醫改經驗,醫療、醫保、醫藥改革聯動,溫暖人心。
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出現新的變化,中國的很多縣城正在崛起,這里蘊藏著很多機會,就看你能不能利用好騰挪的策略。
看完這本書,你會感覺這本書與前三本書不同。第四本書更加關心宏觀大事,讓我們了解豐富多彩的中國。他不僅僅帶我們看清未來的趨勢,還給了我們如何應對未來趨勢的方法。
我們有著最好的制度,來到了最好的時代。
《變量4:大國的騰挪》讀后感(三):孩子不聽話?教你一招巨好用的方法“騰挪”,讓育兒變得簡單
文|橙果媽媽
孩子不聽話,家長就很愁得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招巨好用的方法,讓孩子變得很聽話,非常配合、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行為變得特別的積極,是不是覺得很神奇?
我家兩個孩子,分別上幼兒園和初中,性格上差異很大,但是在養育的過程中,這兩年愈發的輕松了,跟他們說話和看他們做事,都很配合,也很體貼父母很聽話。
其實,這個方法就是“騰挪”,這是看得到圖書經濟學家何帆老師的《變量4:大國的騰挪》這本書學到的詞,應用于在教育上也同樣適用,用大白話解釋就是通過靈活的方法和語言,讓孩子感受到事情做的好處,感受到受尊重和理解,事情就好辦多了。
何帆是誰?著名的經濟學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擁有20多年政策研究和市場咨詢經驗,游歷50多個國家,每年閱讀圖書300余本。
2018年,何帆老師發下一個大愿。要用30年的時間,去記錄中國30年的經濟改變。這是他堅持做這件事的第四年。
每年他都把自己的年度記錄寫成一本書,今年這本名叫《變量4:大國的騰挪》。這本書不僅講了城市的騰挪,還講了個人的騰挪、企業的騰挪,甚至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騰挪。
言歸正傳,“騰挪”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本來是一個圍棋術語。它說的是,當你被對手團團圍住時,應該怎么辦?
不要正面硬剛,另找一處,落下一子,從而打開一個新局面。簡單說,就是不硬碰,巧轉身,換思路,開新局。
好,我們先用得到今年跨年演講中的一個日常生活案例來看這個“騰挪”的運用:
比如:這幾年,全國的民警都在忙著想各種辦法讓大家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還用上了警犬。只要你掃碼下載,就可以摸警犬,還能合影。警犬往街上一牽,警民關系和諧,推廣任務完成。
一個小創意,背后是騰挪的大智慧。
誰說警犬的作用只有發現線索,抓捕歹徒?可愛難道不是它的資源嗎?這樣換個角度,就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創新,讓活動更吸引人了。
接下來,就分享一下如何將這個“騰挪”的思路運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看看如何不硬碰硬、換思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時會火急火燎,最常見的就是看孩子寫作業、批改作業,一道題講了好幾遍,就是聽不懂,忍不住就想發火,但一旦發火,就是大人和孩子都不高興,事后還后悔,下次還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了。
所以,我們家就定了一個規則,那就是遇到不高興的事,想發火就說一句:“寶貝,我太愛你了!”
別看這一句話,起到的作用太大了,兩層含義:
1、情緒上有些火上來了,有些壓不住,迫切需要冷靜一下,那么,這一句話就會讓大腦過濾,回歸到理智狀態;
2、提醒自己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放下自己的偏見與想法。
看吧,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應用于孩子教育絕對的好用,來試試看吧。
“挪騰”就是換個思維,在做事的過程中,理性因素要考慮,但是感性因素也要考慮。為孩子好,擺大道理孩子不愛聽,那么,用情緒上的流動來解決問題,也未嘗不可。
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不要回家劈頭蓋臉熊一頓,先一句話,寶貝愛你,知道你最近學習很辛苦,不容易,考試成績不是最關鍵的,從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就是賺了。對不對?
當這樣說,孩子是不是就不再那么抗拒父母的叨叨了?
當然,養育孩子是從《變量4:大國的騰挪》中得到的靈感,但這本書內容絕對不是這么簡單的,書里面涉及到國家經濟的方方面面,有鄉村振興、縣城崛起、人口老齡化等等,都是給出了“騰挪”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走訪了大量的企業和地方,找到的更好的發展的生存策略。
無論你是在思考公司戰略還是個人戰略,想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一定要看看這本書《變量4:大國的騰挪》。(補充一句:得到系列的書籍真的寫得不錯。)
《變量4:大國的騰挪》讀后感(四):關于《大國的騰挪》,羅胖在跨年演講中沒有講的,也值得被記住
2022年新年伊始,羅振宇面對一群熊貓玩偶做的跨年演講備受關注。這幾天的朋友圈,許多朋友都在轉發演講全文,或者打卡自己的學習體會,其中,他提到的“騰挪”概念更是一個高亮詞,被不少人援引。
誠如羅振宇所說,這個詞,出自他所在的得到出版的新書《大國的騰挪》,作者是經濟學家何帆。
何帆用“騰挪”這個術語,想告訴大家的是,人生起起伏伏,不必硬抗,有時候給自己一些空間,“退一步,開闊天空”也不是壞事,反而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破解之道。
這對于大國來說如此,對于小民來說也是如此。
我想,對于困頓中的中國人來說,何帆提出、羅胖推廣的“騰挪”,可謂是戳中內心需要的一劑良藥。
但是,我今天不想繼續闡發這個概念,而是想談談我看《大國的騰挪》這本書后,發現羅胖沒有談到的兩個點,而這兩個點或許對大家也會有啟發。
這是《大國的騰挪》這本書最后一部分的內容。
說起來,何帆寫《變量》這個系列已經寫到4了,這本《大國的騰挪》就是變量系列的第四本。
這是他本人的發愿,他希望每年通過實地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寫一本書,寫上30年,記錄中國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的變化。
何帆是1971年出生的,今年已經50歲了,到2049年就是78歲了。
不說年齡,即便是正值壯年,我都有些擔心,這樣寫書,不會“粗制濫造”嗎?
一年寫一本書,這是很嚇人的事情,就怕虎頭蛇尾,或者胡亂來。
但是,我的這個疑惑或者擔心,在看到何帆的七個原則后,打消大半。
何帆的原則是:
1、在未來30年,用最多的精力,最大熱忱來完成這個工程。
2、書的采訪由我和我的團隊完成,但寫作由他本人完成。如果因為健康問題,寫不動或者寫不完,剩下工作由指定的接班人完成。
3、寫作者的身份不是學者而是學生,不是評論員而是觀察者和記錄者。雖然看的是時代大背景,但是更關注的是平凡人,寫平凡人做得不平凡的事。
4、盡可能通過采訪獲得第一手資料做研究,為此跑遍所有的省市。
5、堅持獨立的觀點。何帆深知這樣的決定意味著會有偏見和錯誤,但還是要堅持獨立的觀點。
6、對書稿保留最終修改權書稿的內容不會發給采訪者,如果采訪者要按他們的想法修改,只能放棄這部分內容,或者注明是經過修改的。
7、書不包含任何植入廣告或宣傳。
不知道你看完后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這個作者真的一點“騰挪”的空間都不給自己啊!書寫不完的話,也有繼承人繼續寫,有人幫忙采訪,但是書一定要自己寫,別人提出修改意見也不行,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獨立觀點才行……
但是,這種“不騰挪”是一個寫作者應該具有的專業精神。
說實話,我讀《大國的騰挪》這本書,也覺得這本書出得有點“快速”,有些思考恐怕還沒有沉淀好,但是他提出的7個原則如果能夠一以貫之,我認為這點“瑕疵”是可以理解的。
寫書,貴在“真”。
另外,除了一開始的“大篇文字”,后面的幾則內容,都是實地采訪所得,看得出確實去過了很多地方,了解了一些實際的情況。在疫情年代,看到這么多地理名詞,除了羨慕,還有一種賞心悅目,畢竟身體沒辦法前往這些地方,可以借由這些描寫以另一種形式“身臨其境”。
當然,何帆寫“騰挪”的“不騰挪”,親身實踐這一點,對于許多被“騰挪”吸引的年輕人來說,更值得借鑒:做事既需要“騰挪”以換空間,也需要“不騰挪”以堅守原則,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
新冠疫情以來,中國人最大的情緒就是對死亡的恐懼,最重要的生活議題也是避免死亡。
《大國的騰挪》這本書的最后一個故事,談的就是死亡。
這是無論如何“騰挪”都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而最后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路桂軍,是一名資深的疼痛科醫生,也在努力開創中國的安寧療護體系。與此同時,他還是生死學和生死教育領域的專家。路桂軍一直力圖打破禁忌,公開地談論死亡。他認為,說死,是為了更好地生。
故事講的是,由路桂軍與生死教育同仁、好友等共同策劃、籌款、組織,邀請了數十位嘉賓,還有他的夫人、子女,是一場他為自己辦的“葬禮”。
在醫學人文圈里有一句話是“一個大夫有沒有人文情懷,讓他住一次ICU就都有了。”
當然,路桂軍并不是希望我們的大夫都去體驗一下ICU的感受,這個對身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作為一個安寧療護的大夫,去體驗一下生死的場景,他覺得難度并不大。只要過了家人這一關,有一個固定的人群能接受這樣的觀點,是可以去嘗試的。
在路桂軍看來,死亡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談的。到最后只是患者和整個家庭都在苦苦消耗著彼此。患者希望在生命最后的時光能好受一點,而家屬則希望他們能活得再久一點。這是每一個中國家庭面臨的難題,如果只是為了讓病人活著,而犧牲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毫無意義的。
何帆詳細地描述了路桂軍舉辦的這場葬禮。
經歷了這次的“葬禮”,路桂軍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最大的收獲是本人的成長。
剛開始想辦葬禮的時候,他最大的擔心是這種有作秀嫌疑的行為,會不會遭到大家的褒貶,會不會有人說“老路,你是不是想出名想瘋了”,但他真不是這樣的人。
第二階段就是思考是否真的做好死亡的準備了。
第三個階段就是不再擔心外界怎么評價自己,擔心的全是家人。愛人能否承受?孩子們會怎么看待這件事?1分鐘都不忍心讓親人在這種局促不安中度日如年。
所以現場的時候,當主持人說來賓移步另一個房間,親人做最后告別的時候,就受不了了。其實他還想再堅持堅持,完整地做完這一場“秀”,但當有兩雙手在他臉上撫摸的時候,那一刻我就崩潰掉了。
路桂軍最后對死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觀、失望、絕境的,可以讓那些痛心疾首的生死兩廂憾轉為生死兩廂安。死亡教育的真諦是愛的教育,珍惜身邊的人,愛自己所愛的人。只有把“死”這個環節談透了,“生”的空間才會更有意義。
何帆在一個講“騰挪”的書中,最后講了很不“騰挪”的一個故事。
我掩卷之后,就在思考這本書為何在最后放上這個故事。
后來我想明白了:
一個人再怎么騰挪,都要明白,你一定有一些是騰挪不了的,也不受你控制,因此你需要珍惜這一切,至少在死亡這個最大的不可騰挪之前,你總還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