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長沙市公交車司機劉師傅自費300元,在車上打造了一個私密的愛心哺乳專座。劉師傅稱這趟路線途經十個醫院,車上常有媽媽因人多不便哺乳,希望幫她們提供便利。(12月9日《長沙晚報》)
哺乳是一件私密的事情,需要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進行,以保護隱私;然而,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在公共空間哺乳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利益訴求。這邊廂,需要哺乳的孩子們“等不及”“傷不起”,他們亟需營養輸送和精神慰藉;那邊廂,公交車又是一個開放的、共享的公共空間,通常沒有設置母嬰室。“愛心哺乳專座”通過個體的體諒成全,實現了對哺乳媽媽的關愛與關照。
母乳喂養不僅能夠為孩子們提供強大的免疫力,也能夠增強母親與孩子的親情互動,促進孩子精神世界的發育。可是,公共空間如果沒有母嬰室,母乳喂養就會面臨著尷尬。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許多城市的母嬰室數量明顯短缺;在有些地方,母嬰室依然是一種稀缺資源。
建設女性友好型城市和生育友好型社會,公共空間哺乳困境亟需破解。“愛心哺乳專座”見證了一位公交司機的貼心暖心,也折射出他對工作的熱愛與認同。在平凡的世界里,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愿意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努力將手里的活計做好;尊重和善待乘客,懂得換位思考,善于體諒他人,愿意成人之美,最終讓“愛心哺乳專座”成為動人圖景。
“愛心哺乳專座”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公共服務需要“繡花”功夫。重在細節、貴在細節,也難在細節,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同樣關乎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現代社會,公共服務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升精細化水平,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群體多元化、差異化需求。
支持母乳喂養,不僅需要好心人的“溫柔相待”,也需要全社會轉變思想觀念、提振價值認同。不論是在法律法規上保障女性哺乳權利,還是超市、公廁等公共空間多設置母嬰室,抑或公眾對保護母乳喂養隱私多些理解支持,只有多管齊下,母乳喂養的環境才會得到改善。
在人口流動不斷加速的陌生人社會,公交車上的乘客大都是陌生人;眾目睽睽之下哺乳,不僅損傷體面與尊嚴,也會引發安全風險。“愛心哺乳專座”呼喚城市在規劃公共設施、制定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務過程中,應該多多運用“她視角”,打造“對女性更友好”的城市環境,更好地呵護哺乳媽媽。
一個城市的繁榮發展,不能緊盯著“她經濟”,更要兼顧“她視角”。女性友好型城市和生育友好型社會,同樣可以成為城市形象的亮麗品牌。“愛心哺乳專座”只是一點一滴的細節推動,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