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伊莎貝爾·托馬斯 等著 / [斯洛伐克] 丹妮拉·奧萊杰著作,后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80.00元,頁數:6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數字的故事》讀后感(一):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有趣數字故事
今天是2021年12月13日,星期一,“叮鈴鈴~”,早上6:30起床的鬧鐘響了,伸個懶腰,迅速叫醒了Hedda,早上起床后必做3件事:洗漱、換衣服、吃早飯。好了,可以出發了,路過3個紅綠燈到達學校,每天包含7節課程。放學回來路過超市時準備花100元左右買一些蔬菜和零食,利用睡前15分鐘時間堅持每天的閱讀。
你有沒有發現什么呢?是的,也許你平時沒有注意,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學習都離不開數字。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數字的存在,我們的生活又會變成怎樣一番景象?是會更加輕松,還是會一團糟糕?
沒有數字的存在,或許我們根本不清楚今天到底是一年四季中的哪一個季節,我們無法辨別現在具體是幾點幾分,我們沒有辦法購買物品,只能進行相對的等價交換,一切的一切,我們只能摸索著進行,即便如此,想必在這其中還是會存在更多的問題吧。
《數字的故事》一書告訴了我們數字的由來,它以科普繪本的形式給孩子講述了人類發明數字的故事,并將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數字就在我們身邊,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多的關于數字的故事。本書由畢業于牛津大學的自然科普作家與斯洛伐克知名插畫師聯手打造。
從0到9,10個字符,數字的根源
不論是多大的數字,都離不開從0到9這10個字符。以學校為例,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可以用兩位數表示、一個年級的學生人數可以用三位數表示、一個學校的師生人數可以用四位數或者是五位數表示。再往大了說,一座中型城市里的人數可以用七位數表示,而全世界的人口數則可以用十位數表示。即便再大的數字,也要以0至9這10個最基本的字符為根源。
大概在1500年前印度人創造了從0到9的10個圖像符號,那時它們還只是抽象的符號,就像現在的英語26個字母一樣,不過,印度人最偉大的發明在于他們發明了0的存在,一個用于表示“空”的數字。
漸漸地,這些符號傳播到了中東甚至更遠的地方,并逐步進行了演變,最終它們變成了今天我們大部分國家都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數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著,一切變得如此習慣而自然,我們卻從未感知數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提到數字,我們的第一反應也許就是孩子的數學課、數學考試,回到開篇,我只是簡單地記錄了今天的一些事情罷了,然而每一件小事卻都沒能離開數字。
不論是年月日,還是時間點,不論是計數方法,還是測量形式,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字是如何在各個方面一步一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的。
Hedda和同學約好了明天(第2天)放學后6點去打球,我們看一眼時鐘準時到場就好。可你知道嗎?就是這我們在今天看來簡單的時間單位--時、分、秒,也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的。據說時間和太陽的位置有著直接的關系,那因為每個人所在位置的不同會不會存在時間差?這樣的時間差又會不會給人們帶來麻煩呢?著名的“鐵路時間”又是怎么回事兒?
寫在最后
《數字的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時間,它涉及多門學科知識,貨幣、歷法、溫度、長度、質量等等~幫助孩子更好地懂得生活,了解課堂知識背后的故事,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數字的故事
暫無評分
[英] 伊莎貝爾·托馬斯 等著 [斯洛伐克] 丹妮拉·奧萊杰尼卡瓦 繪 / 2021 / 后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我是Hedda媽媽,倆娃寶媽,共讀好書,共同成長,科學育兒!
《數字的故事》讀后感(二):多維度帶領孩子了解有趣的數學常識,讓孩子產生數學興趣
從小到大,我最喜歡的學科之一是數學,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數學學習好,除了能帶給我好的成績以外,它對我有怎樣的影響。
工作八年,身邊的同事和上級夸贊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一直認為這個是天生的,直到我關注到這個問題:平時買菜的時候也用不到三角函數,為什么我們還要一直學到高中,甚至大學考研也要必學高等數學呢?
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解決自己一生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縝密的思考能力,由于其作用方式非常隱晦,也不容易被追溯其源頭,所以我們很容易忽略。
我始終相信高質量的讀書一定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會讀書、愛讀書更應該是作為家長的我們要關注的點。
富養孩子,是富養孩子的見識,所以很早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繪本,高質量的閱讀一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講述了大多數家庭輔導作業的現狀,讓孩子愛上學習,學習才會成為一種樂趣。
最近讀到的繪本《數字的故事》,我非常非常喜歡,用人類發明數字的故事,層層遞進,閱讀中培養孩子深刻的數學洞察力。
數字無處不在,但對于數學的了解,大多數人都只是略懂一二,《數字的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講述趣味數學故事,比如:0~9這10個數字是如何發明的?為什么1分鐘有60秒而不是100秒?為什么每四年多1天?
《數字的故事》介紹了數字的起源、數字的運用,以及數字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作者用基本記數系統、數字符號、度量衡、貨幣、溫度、歷法、時間和二進制代碼等的發明故事,帶領小讀者進入迷人的數字世界,感受數字在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構建現代基本的生活秩序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培養真正的數學興趣。
好的繪本一定不是單一的理論宣講,而是多維度的寓教于樂,《數字的故事》以數字為主題包含數學、地理、歷史、計算機、物理等學科,涉及各個領域的科普知識,讓孩子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了解數字的發展,充滿著探索與趣味,閱讀起來絲毫不枯燥。
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后充滿了探索的可能,比如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閏年為366天,其實源于古羅馬,尤利烏斯●愷撒定下的歷法:一年365天,每四年多加一天,以使日歷與太陽年天數同步,多出一天的年份被稱為閏年。如今,這多出來的一天就是2月29日。
類似充滿趣味的故事,在《數字的故事》中非常常見,這本書中包括六十進制、二進制、貨幣、單位米、千克、黃金比例、溫度等常識,讓讀者發現數字的有趣和在生活中的妙用,理解數學并不是只有很難的計算。
閱讀之時帶著疑問和作者一起探索,我們會驚喜的發現,數字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趣的知識探索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書中提到很多知識點非常有趣,比如:
小故事的引入會讓數學學習充滿趣味,可以較為容易的吸引孩子,在故事中幫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數字是如何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數字的故事》由古到今介紹了數字的起源,以及數字在各個領域的運用,從古老文明的計數智慧,到貨幣的發明、歷法的創制,以至計算機的研發、火箭的升空。雖然社會已經很發達,但很多習慣我們依然保留至今。
古羅馬人用手掌作為測量工具和單位。如今,在一些英語國家,人們仍然用手來測量馬的身高。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習慣性的會用手測量肉眼可見的大致長度。
小時候學習數學,算盤是是必備工具,雖然現在很少見,但有部分人也仍然保留使用算盤的習慣,約2500年前,古羅馬人借助的“算盤”是根據盤子上移動的石頭來計算。
克拉被用來測量鉆石等寶石的質量,它最初是根據角豆樹種子的質量而定的。
古代人們聰明的智慧發明了一系列改變世界的創造,揭示了數字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塑造我們的世界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幫助孩子理解數字怎樣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數字發展的必然。
閱讀、思考會讓鍛煉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事情發展的必然連接,規則的不斷演變背后也是社會日益變遷的支撐。
優秀的《數字的故事》是由自然科普作家伊莎貝爾?托馬斯與斯洛伐克知名插畫師聯手打造的精彩科普繪本。
主要著者伊莎貝爾?托馬斯畢業于牛津大學,目前創作作品達100多部,多部作品獲得兒童圖書大獎,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書中貫穿的內容體系是比較龐大的,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她能通過直白易懂的語言將概念、原理講解得清晰透徹,且貼近兒童生活。
繪者是來自斯洛伐克的知名插畫師,曾創作過兒童讀物《給小狼吃藥》等,2017年獲得金蘋果獎,深受孩子喜歡。他為本書設計了漂亮的版式,搭配了具有藝術感的演示圖、場景圖等,讓整本書美觀易讀,閱讀之余也是學習插畫的好幫手。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有趣的《數字的故事》中重溫數字的趣味吧。
《數字的故事》讀后感(三):數字很簡單?你想得太少了!
你能想到一些數字嗎,比如你正在閱讀書的第幾頁?你家有幾口人?你已經過了幾個生日?距離下一次生日還有多少天?你應該發現了,數字不僅可以表示數量,也可以表示次序,頁碼、時長等。
我再問幾個問題,阿拉伯數字是如何發明的?為什么1分鐘有60秒?計算機是如何利用數字工作的?事實上,數字無處不在,人是唯一能夠這樣使用數字的生物,數字算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因為它遵循相同的基本法則。
第一個問題,我還能勉強想到,但是第二個問題,我通過閱讀《數字的故事》才找到答案。
這本書以簡短而有趣的敘述方式介紹了數字的歷史,作者通過介紹記數系統、數字符號、測量標準、貨幣、溫度、日歷、時間和二進制代碼等的故事,帶領小讀者進入數字世界,感受數字在人類文明和生活秩序上發揮的巨大作用,進而培養起小讀者的數學興趣。
雖然聽起來很有趣,但有趣只是這本書的“外衣”,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其實都是真正的干貨,書后還有方便理解的詞匯表。
下面就介紹介紹這本書。
這本書介紹了數字的起源,和數字在各個領域的運用,揭示了數字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塑造世界上發揮的作用,幫助孩子理解數字怎樣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聽過不止一個孩子問,誰發明的數字?為什么數字寫成現在這個樣子?發現數學規律的人是怎么發現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數字的故事》中都能找到,我在下面僅僅簡單羅列我提到的幾點。
除了這些,書中其實還介紹了很多單位的發明,比如米、千克、溫度、時間等。這些內容不僅回答了孩子的問題,也因為有詳細有趣的介紹,所以會大大加深孩子的印象和理解,以后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能夠正確應用。
童書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有趣。因為只有有趣,才能吸引孩子持續閱讀。
這本書用數字這個主題串起數學、地理、歷史、計算機、物理、政治、化學等學科,涉及進位、貨幣、單位、黃金比例、π、卡普耶卡常數、歷法等知識,讓小讀者發現數字的有趣,進而建立正確的數學觀,對數學產生真正的興趣。
我再介紹幾個書中提到的有趣知識點。
除了上面提到的“趣聞軼事”,書中的很多內容也很有趣,比如書中簡單介紹了“密碼”,以及和密碼相關的一些歷史。小讀者們也可以試試設計自己獨一無二的密碼哦!
最后讓我們一起玩一個《數字的故事》中介紹的游戲吧!
1、選擇一個四位數(至少有兩個不同的數字)
2、將所有數字從大到小排列,然后再從小到大排列
3、用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
4、重復步驟2和3,最多重復7次
無論從哪個四位數開始,你總會得到6174,這就是“卡普耶卡常數”,快動手試試吧!
我們現在不管是買衣服,買鞋、買書,還是買家具、買車,尺寸都非常重要。通常情況下,我們會用米和厘米來作為單位。但最早的測量法可不是這些,以前是用以下單位來測量身體和周圍世界的:肘尺、羅馬步、手掌、克拉(角豆樹種子的質量)
你可能會問,每個人的胳膊一樣長嗎?每個人的步子一樣長嗎?每個人的手掌一樣寬嗎?這些單位也太不標準了吧!
你的想法非常好,我們就是應該保持著辯證思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接下來就應該解決問題了,為了讓單位統一和標準,科學家們開始用地球、冰點等自然界中確定的數值來作為單位的參考值。
以此類推,我們現在來想想每天都需要花的貨幣,主要包括:紙幣、硬幣、銀行卡、數字貨幣。古代用什么呢?貝殼。盡管現在想來,貝殼不太靠譜,但它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作為流通貨幣存在的。這個例子在《數字的故事》也有提到。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保有清醒頭腦、辯證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講到這,我很想介紹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和插畫師。
主要作者伊莎貝爾?托馬斯畢業于牛津大學,目前創作作品100多部,多以自然和科學為主題,面向孩子和青少年,其作品《如何改變世界》獲2016年英國皇家學會年度青少年圖書獎提名,《你需要知道的事》入圍藍彼得兒童圖書獎。
繪者是來自斯洛伐克的知名插畫師丹妮拉·奧萊杰尼卡瓦,她使用了醒目的圖像、圖表、圖解、時間線等,很好地支撐了本書的文字。她因《昆蟲書》和《在逃》的插圖,在2017年的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中獲得金蘋果獎。
數字始于記數,但它的作用遠不止于此,比如借助數字建造高樓、設計折紙、探索火星。當我們理解了其中的關聯,就可以開始用數字來探索世界。《數字的故事》用人類發明數字的故事,培養了孩子的數學洞察力,幫助孩子了解數字是多么有用和有趣。
最后,留一道思考題,一秒內會發生哪些事?蜂鳥煽動翅膀70多次,地球繞太陽轉動約30千米,還有呢?或許你也可以在書中找找答案。
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
9.1
[日] 丸山一彥 / 2021 / 后浪 | 大象出版社
《數字的故事》講數字,《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講單位,兩本書配合在一起,全學科的單位基本都講清楚了。
《數字的故事》讀后感(四):《數字的故事》:孩子問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我默默翻出了這本書
前幾天在家和閨女聊天,聊著聊著閨女表示自己現在會寫0-9這幾個數字了,并當即現場演示了一番。
嗯,雖然數字的大小還掌握得不是很好,但總體來說寫得還是不錯的。
于是我把閨女抱過來,啵唧親了一口,并跟閨女說這幾個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
閨女的問題馬上來了,“阿拉伯數字?那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這點小問題可難不倒我,正好前幾天剛做到過一道有關阿拉伯數字的選擇題,于是我非常淡定地回答,“不是”。
然后,閨女的第二個問題緊跟著就來了,“那是誰發明的呀?”
啊這,我一下子就卡殼了,在大腦中快速搜索了一遍,沒搜到答案,內心頓時非常懊惱當時做那道選擇題時為啥不好好看看答案解析。
不過不要緊,我們家的原則向來是有問題,找童書。
于是我帶著閨女去書架上尋找數學方面的童書,正好最近新入了一本《數字的故事》。
把書翻開快速瀏覽了一遍,還好還好,書里有“阿拉伯數字”的相關知識。
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實際應該列為印度語言,只是先傳播到了阿拉伯,然后傳向世界,所以被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說起來我收到這本書已經快一個月了,但最近工作調整,每天忙忙碌碌的,都還沒時間好好看看這本書。
趁著今天閨女問的這個問題,我就帶上閨女一起讀了一遍這本書,才發現這本書還是很有意思的。
既然是數字的故事,自然要先介紹一下數字的起源,數字是怎么來的。
數字來源于現實生活的需要。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把糖果,而你的小伙伴剛好有你很想要的巧克力棒,并且你和他恰巧在同一個房間。
那么你就可以馬上用你的糖果去換他的巧克力棒,你們都能看到對方擁有什么,并商量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交換方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們都生活在村莊里,需要交換物品時,就是這么操作的。
但是隨著鄉鎮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當人們從一個村莊走到另一個村莊,并想要分享或者出售自己的物品時,數字和測量方法的發展就成了必然。
當人們想要和遠方的人交換產品時,就需要找到一種所有人都能懂的數字語言,并使用所有人都認同的計量單位,才能使物品交易更加公平。
所以,這本書接下來就為我們分別介紹了數字和單位的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前的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古中國人和古羅馬人分別是如何計數的。
我們可以看到阿拉伯數字的發展。
我們還可以看到單位的變化。
數百年來,人們使用不同的計量單位來買賣商品,這樣的交易自然是十分混亂的。因此,為了公平和社會發展,統治者們逐漸開始制定標準的度量衡系統。
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著手統一度量衡。
再比如法國人和英國人分別制定的標準。
我們讀高中那會兒,常聽別人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數學又是數理化中zui為基礎、重要的學科,與地理、歷史、計算機、物理等學科息息相關。
也許有人會覺得數學并不重要啊,我大學畢業后就不怎么用到數學了。但事實上,數學一直在我們身邊,而數字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并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從古老文明的計數智慧,到貨幣的發明、歷法的創制,以至計算機的研發、火箭的升空,這一系列改變世界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數字的推動。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溫度、時間、電話號碼、二維碼等,也都離不開數字。
《數字的故事》這本書,就從貿易、測量、貨幣、歷法、計算機、密碼學等多個方面,講述有趣的數學常識,讓孩子產生真正的數學興趣。
以數字這個主題勾連數學、地理、歷史、計算機、物理等學科,涉及各個領域的科普知識,包括六十進制、二進制、貨幣、單位米、千克、黃金比例、π、卡普耶卡常數、歷法、溫度等常識。
讓孩子發現數字的有趣和在生活中的妙用,進而理解數學并不是只有很難的計算,而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正確的數學觀,對數學產生真正的興趣。
我讀小學那會兒,非常喜歡玩各種數學及數字游戲,比如24點,再比如讓同學隨機抽一張撲克牌,經過一系列操作后,我就能猜到同學抽中的是哪張撲克牌。
這本《數字的故事》也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有趣的游戲。
首先,選擇一個四位數(至少有兩個不同的數字);
然后,將所有數字從大到小排列,再從小到大排列;
接著,用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
重復步驟2和3,最多重復7次。
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無論從哪個四位數開始,最終,你總會得到6174這個數字,這就是“卡普耶卡常數”,是不是很有趣呢,快動手試試吧!
另外,我還想說一說這本《數字的故事》在設計上的一些有趣的小細節。
一開始打開這本書時,我首先就被這本書的環襯吸引了,環襯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各個數字,我們還可以看到好多小人在數字間或坐或站,或奔跑跳躍,遨游在由數字組成的世界里。
簡簡單單的一個環襯,就清晰明了的點出了這本書的主題:數字塑造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字。
除了環襯外,這本書目錄也很有趣,不像一般童書那么中規中矩,一行行地排列下來,而是按照不同的主題,分類排布在了一起。
光看這個目錄中各塊主題的插圖以及章節名稱,我們就能大致了解這本書講了些什么,并且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也能輕松了解各塊內容的主題。
總之,這本書還是很值得一讀的,如果家里有孩子對數學感興趣,想要了解數學及數字方面的知識,不妨考慮一下這本書哦。